【金融时报 】金融业多措并举加大扶贫力度
“2016年财政支出中,扶贫是重点之一。”财政部副部长胡静林近期公开表示。不过,精准扶贫不能单纯依靠财政。全国政协民宗委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杜鹰强调,只靠财政投入不够,要把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结合起来。
金融扶贫并不是一件新鲜事物。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到产业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金融已经渗透到扶贫工作的各个方面。国家提出5年内要实现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的任务艰巨,尤其是在国家财力有限、经济增速放缓大背景下,金融的扶贫作用将更加凸显。对此,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在扶贫上,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等多种金融机构要发挥主力军作用。
目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金融在扶贫方面须尽快有所作为。全国政协民宗委副主任、贵州省政协原主席王正福日前建议,对金融机构下放一定的信贷设定界限,增加支农贷款规模;放宽贫困户贷款条件,采用农村宅基地抵押、联保等多种形式加大信贷支持,促进金融机构扶贫作用的发挥。
上述建议的核心正是加大信贷投入。信贷投入的加大在金融机构扶贫工作部署上也有明确体现。作为主要的涉农银行,农行表示,每年将拿出1000亿元信贷规模专项用于贫困地区投放,确保贫困地区贷款增速明显高于全行平均水平。积极承接扶贫再贷款业务,以优惠利率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根据与国务院扶贫办签署的政策性金融扶贫合作协议,农发行也将在未来5年内,围绕贫困地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累计信贷投放力争不低于两万亿元。
金融机构的有所作为还体现扶贫方式的创新上。金融扶贫做了多年,虽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金融扶贫模式单一等。因此,需要多元化的金融创新来加大扶贫力度。
潘功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强调,在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要针对贫困地区不同经营主体多元化融资特点,增强创新产品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切实符合“三农”实际需求。证监会副主席姜洋表示,将积极支持和培育贫困地区企业上市,充分利用全国中小企业股转系统和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股份转让功能,促进贫困地区企业融资发展。
据悉,中信银行计划在充分调动资源、推出多元化金融产品的同时,利用自身优势推进“碳金融”的发展,积极开发和投入“碳补偿”项目,返利于困难群众,同时支持国家实现碳减排目标。农行则抓住国家正在推动各省组建农业信贷担保公司的机遇,密切与各级党政部门合作,大力推广政府增信、协同支农的金融扶贫模式。
与以往相比,金融扶贫更聚焦于精准扶贫。作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的纲领性文件,去年12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分别设立“扶贫金融事业部”,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据记者了解,扶贫开发事业部将按照“政策支撑、专项管理、单独核算、保本经营、服务和社会效益良好”的原则,实行专业化管理,从体制机制上更好地为扶贫开发提供政策性金融服务。一些业内人士表示,银行机构为实施扶贫战略提供金融服务专业化经营,设立专门的部门,并在经营管理、财务核算等方面具有独立性,有助于精准扶贫力度的加大。
其他银行机构在扶贫工作上也做出了诸多探索。如农行的“三农金融事业部制”、邮储银行的“小额贷款业务”均承担了上述两家银行的扶贫重任。有迹象表明,今后这些银行的发展重点是延伸其服务网络。以农行为例,该行每年将在贫困地区新增或改造500个网点,新建100家自助银行,对具备固话通讯条件的贫困地区行政村,实现惠农金融服务点全覆盖。
今年以来,多数金融机构的扶贫工作已启动。在贵州,国开行与贵州省扶贫办推出“一县一策”扶贫小额农贷业务;在湖北、陕西等地,农发行与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达成多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贷款协议;在青海,农行计划2016全年增量18亿元,重点支持贫困地区优质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引导其辐射带动一批扶贫重点村和建档贫困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