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贫,看得见的手该如何出手

27.11.2015  12:17

金融扶贫,看得见的手该如何出手

——甘肃渭水源头金融扶贫蹲点记

半月谈记者张钦 程楠

金融扶贫更考验“看得见的手”的操盘能力。如何用好这只“”,既为群众撬动“第一桶金”、织牢防返贫网,又不至于让贫困地区金融生态注入过多“抗生素”。半月谈记者近期选取六盘山片区较为典型的定西市渭源县为样本蹲点“解剖麻雀”。

出手但不插手让企业做农民投资理财“教头

从2014年起,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展开了一场场颇具现代感的股权类扶贫试验,其中就包括成立投资公司——定西市、渭源县在探索精准扶贫中,为元古堆村请来定西市欧康房地产公司对口帮扶,企业发起成立圣源投资公司,动员村民入股。

46岁的村民任连军拿出4000元买了8股。最初他担心这不是“股票”而是“彩票”,但当年年底,他大吃一惊,分红竟有1000多元。今年10月第二次分红,他又拿到1200元。

小股东收益率高,一方面是因为拥有90%以上股权的大股东欧康公司放弃分红,另一方面是因为公司承诺了小股东的最低收益率。

但这并非赔本赚吆喝。圣源投资公司在摸索中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纯净水项目来年就可投产,每年可生产上亿瓶纯净水。“只要成功,大股东和小股东都能赢。”圣源投资公司董事长郑军说,如果企业不深入元古堆,怎么会看到这里还有洁净、丰富的纯净水资源尚未“开垦”呢?

小股东也逐渐“脑洞大开”。任连军的地里开始更多地种植百合、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他原准备养羊,但忙不过来,索性用5只肉羊入股,又做了养殖场的小股东。“要说这几年贫困地区最大的变化,还是群众思想观念的解放。”渭源县委书记吉秀说。

【蹲点感悟】金融扶贫不仅是“授人以鱼”帮贫困户融资,还应是“授人以渔”助农提升融资和理财能力。“看得见的手”貌似作为不多,实则尊重“看不见的手”,努力把扶贫对象还原成市场主体。

上手更要拿手唤醒并呵护沉睡的信用资源

33岁的王录定从养殖户华丽转身,成了全村首位草根“金融家”——五竹镇渭河源村扶贫互助增信协会理事长。他上任两个多月,与镇农信社接洽,破天荒地给村里争取到160万元的贷款授信。首批6户农民已从农信社获得30万元贷款,户均贷款5万元。

一个贫困村的农民,之所以能与镇农信社平起平坐洽谈,“靠山”是定西市的一项金融扶贫试验,“资本”是县里给互助增信协会注入的20万元担保基金。在渭源县,互助增信协会通过政府注资、企业捐资、群众筹资建立担保基金,再将担保基金存入银行。

王立平是村里首批贷到款的6名村民之一。实际上,王立平并不是什么担保都不需要找。他需要给协会提供反担保。但农户与协会之间的反担保很灵活。“反担保目前只是一道手续而已。农民信得过协会,农民信得过农民,这才是根本。”王录定说,谁家房上有几根椽子,瞒不过亲戚四邻。要是哪家不守信,全村人都懒得和这家人来往。

渭源县委副书记张振亚感慨,互助增信模式,实际上是在熟人社会与现代金融机构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互信的桥梁。

【蹲点感悟】在贫困地区,农民双手的“勤劳”,可变现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民间社会的“善良”要变现为农民发展的“第一桶金”,还需政府做“催化剂”,去唤醒熟人社会中那些沉睡的信用资源,或用政策性担保的方式为农民增信。政府更应履行公共管理责任,像呵护眼睛

一样,防止个别失信行为引发破窗效应,贫困地区的金融生态蒙受不可逆的损害。

下手就不松手防风险就是防群众一夜返贫

48岁的渭源县新寨镇泉湾村农民韦满寿,种着76.15亩党参,按理说应该收入不错,但在过去10年,他认为种药材就是一场“赌博”。在中药材价格“过山车”之下,包括他在内的甘肃许多药农,要么在贫困线上下“跳皮筋”,要么脱贫容易小康难。

2014年收获季,甘肃的党参收购价再次从每公斤90多元的高点“跳水”,一公斤干货只卖十六七元。但韦满寿却损失较小,因为他买中药材产值保险获得了赔偿。这是甘肃省自主开发的农业保险地方险种,不仅保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还承保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党参每亩保费132元,其中政府补贴80元,自己只掏52元,韦满寿总共花了不到4000元。2014年底,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公司渭源县支公司给他理赔,总计1.4万余元。

据甘肃省保监局统计,甘肃中药材产值保险虽然还在试点中,但承保面积从去年的8万多亩翻了一番,共有2.3万户药农主动投保。

【蹲点感悟】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富不富,首先看产业。金融扶贫要给力产业扶贫,不仅应瞄准农民“还缺什么”做加法,更应运用底线思维,瞄准贫困户有可能“失去什么”,发挥好保险的风险保障和补偿功能,帮农民巩固扶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