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实现临海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

10.06.2014  10:53

朱金福是 浙江 省临海市的一位普通农民,去年,他在家附近的江南大峡谷景区开了一家农家乐,生意一直很红火。眼下正是 旅游 旺季,每天的毛利高达一两千元。而家境贫寒的老朱当初在开办这家农家乐时,几乎没有自有资金,多亏了临海农商行在核实了老朱一家的基本情况及贷款用途后,给他贷了3万元创业资金,正是靠这3万元的创业资金,朱金福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

  在临海,农民兄弟受益于金融机构的扶持而发家的事例比比皆是。

  城乡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衡,农民信贷难是全国普遍存在的老大难问题,究其原因有三:农村信用体系缺失、金融主体稀少、适合农民的金融产品短缺。针对这一矛盾,近年来,临海对症下药,以构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扎实推进农村金融主体、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改革创新,打造农民“普惠金融”服务新模式,初步实现了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有效地解决了涉农贷款难题。

  构建农村信用体系

  在涌泉镇梅岘村的“小微金融便利店”的公示栏上,村民彭丹家的贷款额度是15万余元。这个额度是这样产生的:该村选出七到八位代表成立“阳光信贷小组”,结合每户村民固定资产、偿还能力、信誉等综合情况,确定农户两年内的信贷额度。如果有村民失信了,村里的整体信用记录将受负面影响。

  信用体系就像身体中的免疫系统,是 金融行业 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一直以来,由于金融行业很少涉足农村,导致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

  近年来,临海市在打造“普惠金融”模式中,把构建农村信用体系,破解农民“征信难、增信难”问题,作为基础性工程来抓,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为全市每家每户建立经济档案。临海以建设“信用临海”为抓手,率先在全省开展信用征集工作,综合考量农户道德品德、信用记录、经济状况和偿还能力,并实现动态管理。目前,已建立农户经济档案26.37万户,覆盖面达95%。同时,在全市广泛开展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创建活动,引导各金融机构开展以村为单位,以农户信用评级为基础的“集中授信、整村批发”的阳光信贷业务。临海的专业合作社数量多、分布广,这些合作社是农村贷款的重点。为此,临海对这些专业合作社进行专门的信用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其享受金融贷款资金优先、利率优惠、信用额度提高等优惠政策的依据。目前,评上星级的专业合作社有上百家。

  培育金融主体

  每到夜晚,临海市的许多镇村里都会有一块特制的灯箱,上面醒目地标注着“24小时”字样。这可不是通宵营业的便利店,而是散布在许多镇村里的“农村小微金融便利店”。

  以前,由于农村地区地域广,村落散,金融机构稀少,只有镇上才有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村民要存个钱或取个钱,往往要花费不少时间。没有金融主体,哪来金融服务?

  为此,近年来,临海市采取各项措施,制定多种优惠政策,培育和引导各类农村金融主体。首先,将临海农村信用联社改制为农商银行,这是浙江首个县级农信联社直接改制。改制后的农商行资信实力大幅提升,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更加突出。同时,临海还相继新增了1家村镇银行,5家小额贷款公司,1家农村资金互助社。 农业银行 ( 601288 , 股吧 )、邮政储蓄银行、台州银行、泰隆银行、民泰银行等国有和民营商业银行也纷纷到农村设点,开展各类金融服务。在临海农村,由于金融主体不断增多,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从而有力地推动农村金融业发展。

  创新金融产品

  农村金融业不发达,导致了金融产品单一;金融产品单一,无法适应农民的需求,又造成了农民贷款难。早些年,临海也面临着这样的苦恼。而今,随着信用体系不断健全完善,金融主体不断增多和竞争逐渐激烈,临海农村的金融产品也日益繁多,新品迭出。

  如“丰收小额贷款卡”,这是全国首创的涉农金融新产品,它是专门为农民日常小额贷款难而设计的,采用一次授信,两年有效,随用随贷,随有随还。这个产品破解了农村信贷量小、面广、期短、用频的难题,被评为浙江省2010年年度十大民生工程之一,目前已在全省推广。目前,临海共发放了“丰收小额贷款卡”近8万张,授信金额50多亿元,贷款余额40多亿元。

  又如“助农保”,这是以行政村为单位,经担保公司审核,为符合条件的农户一次性批量担保的金融新产品。这个产品由金融机构让利千分之一点二作为农户保费补偿。目前正在119个行政村开展试点,授信户1.47万户,授信金额达14.03亿元,这个产品解决了农户经营性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此外,临海还积极开展农村住房、林权、渔业船舶、 农产品 ( 000061 , 股吧 )商标权等抵(质)押贷款,极大地拓宽了涉农贷款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