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成县金莲洞:红崖玉笋千年碧洞曾歇张三丰(图)

11.10.2014  09:00

  原标题:成县金莲洞:红崖玉笋千年碧洞曾歇张三丰

  文/图本报记者刘小雷

  幽境金莲洞

  金莲洞古碑上的碑额

  庙会期间金莲洞下热闹非凡

  一场大戏引来观众无数

  香酥可口的成州小吃

   中国甘肃网10月11日讯 据兰州晨报报道 甘肃成县金莲洞位于县城东北约15公里处,原名华阳洞天。由于依托天然石灰岩溶洞修建,洞中钟乳石蕊参差竖立,白中透黄,犹如金莲,故俗称金莲洞。现存部分原有窟殿、造像遗迹,元以来碑10通。元代道士刘道通、罗道隐开创了洞窟,李道谦命名“金莲洞”。地方志对明代高道张三丰来到并修真于洞中有明确记载。

  心头却再没有了先前的烦恶,虽然仍然没有风,但我却感受到凄清入骨

  到陇南采访,路过成县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在路边看到一面天蓝色的小型指路牌:金莲洞。虽然是一晃而过,但我还是记住了它。在陇南,我去过武都万象洞、康县的托河溶洞、徽县佛爷崖石窟,它们美丽的喀斯特地貌给我留下了强烈的印象,莫非“金莲”两字正是形容这样的景观。

  八月的一天,记者再次来到成县的时候,我终于压抑不住想去一探究竟的愿望。

  站在离县城不远的一处山梁上,山林中知了的聒噪在耳边连绵不绝,我的心头却更加烦躁,我怎么丝毫体会不到“蝉噪林逾静”的境界呢?同行的成县宣传部的陈东平却笑着说,你别担心,即便热浪滚滚,咱们在成州总是能找到清幽的地方,此行的金莲洞就是这样一个去处。

  坐在他的面包车上,我们从山梁驶向一条田间地垄的土路,这条便道真的有过车辆通行吗?我们坐在车上,像是一会儿被抛向波峰,一会儿又掉到波谷,记者不得不提醒支书同志,慢一点,再慢一点,心肝都被您颠碎了,到后来我再不言语了。我发现他的面包车直接往一米多高的荒草里开。两边茂密的芦苇、竹叶在车窗上扫来扫去,甚至有几支茎叶都伸到车厢里了,拂得我的脸颊火辣辣又带点痒酥酥的感觉。

  有通车?有人走过就不错了。但分波而入,山麓之间秀色却平静下来。盈盈流动的绿意涌进眼里,让眸子变得清亮,呼吸进口腔,让口舌之间像是嚼着一支绿箭,清香怡神,甚至林杪间惊起的鸟雀一两声悦耳的鸣啭,似乎也是一两滴芳醇的美酒,激溅进心湖,生出美丽的波纹。

  一途虽然惊心却是无险。

  大约二十来分钟,一座淡黄色的戏台出现在谷底的空地上。支书说,金莲洞到了。

  支书先是帮我解答了关于戏台的疑惑,他说,别看我们这一路过来,所走的路已经被野草覆盖了,只需要一个庙会,附近周边的乡亲们就会把它踩得平平整整的,那时,戏台上地方戏的演员将会上演才子佳人、忠臣烈士、帝王将相的活剧,惹得戏台下密密麻麻的观众长吁短叹,泪水涟涟……这自然是教化人心、娱乐大众了,那为什么又会在这一处人迹罕至的地点设下戏台呢?在临近的村庄不是更方便一点吗?

  就继续寻找答案吧!我们沿着一条已经铺设了石阶的山路向跟前的一座山梁攀爬。松林间,竹枝上仍然有知了在鸣叫,但我的心头却再没有了先前的烦恶,虽然没有风,但我却感受到凄清入骨。

  拾阶而上,我们看到在上方山腰的位置,果然有一处崖壁深深地凹陷进去,在那处凹陷的地方,隐隐有古建筑的飞檐斗拱出露,这应该就是金莲洞了。

  岩壁下的应该都是新修的道教仿古建筑吧?但它们的丹青彩绘和依托崖壁的巧妙布局,让人还是能想到以前的风貌,怎么形容呢?金莲洞有点像是武山水帘洞的缩小版。

  户科都给事中胡滢到金莲洞后,却失去了张三丰所有的线索

  站在金莲洞查看附近的地理环境。显然,它的位置是一个四山夹聚的低谷,远山丛林里的绿水汇流于此,形成一个水分湿重的洼地。而它就处在枢纽的位置。

  向周边的山峦逡巡,终于发现不寻常的地方。在它们的腰部,近乎黄金分割线的地方,我看到岩壁裸露出来,上面密布蜂窝状的小洞穴和凹坑,有时群集,有时零星散布,有点“风蚀壁龛”的意思,这不是雅丹地貌的典型特点吗?陈东平介绍说,金莲洞的古建筑创始于元代,当时有道士刘道通、罗道隐开创了洞窟,另有道士李道谦命名“金莲洞”主要体现全真教的内容。

  我说,一想到金庸笔下的“中神通”王重阳和“全真七子”的人物形象和他们身上神乎其技的武功,便对择此隐秘所在修炼识心见性、返璞归真的大道的高人们感到亲切无比。

  陈东平后面的话却让我有点吃惊了,他说真有一位武学大师到金莲洞来过,有可能隐居于此,他就是张三丰——一个武当山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一名道士,但时人称之“活神仙”。他是一代武学宗师,传说练就不死之身。有人说他生于元朝中期,卒于明初。有人说他活了400多岁。

  张三丰行踪莫测,但有关他的故事却从未间断。关于他的外貌,传记作者们兴致勃勃的描述到:龟形鹤骨,大耳圆目。不论寒暑都只穿一身道袍、一件蓑衣;高兴时穿山走石,疲倦时铺云卧雪,但与之谈经论道,又无所不通,人人皆以为他是神仙中人。

  据说早在大明王朝开创之初,朱元璋就开始关注起张三丰。二十多年来,大明王朝在他的统治下一片祥瑞,百姓安居。然而,辛苦打造的这艘超级巨舰究竟能行驶多远,怎样才能惠及子孙万代,又有谁能助自己一臂之力呢?帝王们先是将目光投向了武当山。然而,不知是巧合还是张三丰的先知先觉。他似乎预料到朱元璋会苦苦寻找自己。洪武二十三年,张三丰离开了武当。史书记载,第二年,朱元璋派人前往武当,无功而返。

  和朱元璋对于三丰真人的热爱如出一辙。永乐三年,一道圣旨从北京发出,这是朱棣第一次遣人遍访张三丰,他搜寻的目光已扩展到天下名山。此后的十多年间,朱棣六次遣人四处寻访张真仙,足迹甚至到了成州。

  当时的户科都给事中胡潆到金莲洞后,却失去了所有的线索,怅然之间,他留下了一首《金莲洞访张三丰不遇》诗一首:“香书久慕嗟载缘,遍访丰师感应虔。万载红崖生玉笋,千年碧洞结金莲。云淡喜风通明月,雨骤只逢暗淡天。峭壁真光邀先劫,赤心愿睹白农仙。”

  记者心中产生了一个疑问:张三丰到底来过甘肃吗?

  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再到后来的热门影视剧《少年张三丰》、《太极张三丰》的演绎中,他不仅拥有绝世武功,更重要的有悲悯之心和侠义情怀。

  时至今日,人们还保持着对“张三丰”这三个字的兴趣,津津乐道。在甘肃的许多地方,我都听过张三丰的传说,这让我心中产生了一个疑问,张三丰到底来过甘肃吗?

  胡潆受朱棣所派四处寻访张三丰在明史中确有记载,在长长的寻访名单中,还有一位张三丰的亲传弟子孙碧云,曾任兰州金天观第一任住持。

  从《甘肃省志宗教志》的相关记述中,他在陇原的行踪是清晰可见:张三丰从陕西来甘肃,初寓平凉紫极观,后云游到崆峒山修炼,并带出了一批徒弟。来兰州后,在金天观与孙碧云精研《易经);并先后去岷州(今岷县)、张掖、成县等地开坛讲经论道,那么他来过金莲洞修道并非没有可能。

  张三丰最后卒于何时,也无法考证,甚至有人相信张三丰一直活着,长生不老,始终逗留人间。

  关于张三丰生平事迹的确切记载,首先要算《明史·张三丰传》。《明史·张三丰传》提到他的出身,说他是辽东懿州人(今天的辽宁阜新),但并没有他的早年的一些记载,更多的是关于他得道以后的修行记录。其他的史籍,如《微异录》、《王征南墓志铭》、《张三丰本传》等,如《张三丰本传》的作者汪锡龄是清期时的官员,自称在四川做官时遇到张三丰,相处其久,如此一算,张三丰老人岂不是已活了超过两百岁?

  按我们的理解,他自然生卒年应该在元末明初。但史料上对他的生平记载却格外混乱。有人说他是宋初人,也有人说他是北宋末年的道士,在《明史》中又称他为金人。从北宋到明初他修真武当山,时间跨度两百多年,违背了人类生理规律,于是产生“两个张三丰”的说法,这种说法倾向于认为宋代的张三丰为技击家,而明代的张三丰是道人。即使这样,两个张三丰也分别活了一百多岁,也足够位列寿星了。

  张真人的仙踪杳不可寻,但有两个人却在内心信仰的支撑下,不惜劳苦,采砂搬石、伐木破竹、增砖添瓦,创建了这一处殊胜的风景,才有了今天的香客云集,戏场若市。就如当地作家牛旭斌在电话里说的:我们在分享这份愉悦的时候,应该牢牢地铭记住这两个人的名字:刘道通、罗道隐,是他们让后人尝到了人间的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