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为“金棕桐”,辜负了那些遗漏的好片

26.05.2015  03:28

    第68届戛纳电影节闭幕了,喧嚣和荣耀随之消散,这座法国海滨小城重归平静。戛纳规格如此之高,但奖项的保密功夫着实一般,神秘感不多———颁奖前一天,很多媒体在押宝之前都热衷于打听各个剧组的踪迹,查查法国媒体流传出来的八卦传闻、小道消息,查查哪些剧组已经离去、哪些剧组半路被“召回”,如此一来,闭幕红毯的剧组名单就八九不离十了。换句话说,闭幕红毯上见到哪些剧组亮相了,那基本就是宣告有奖拿了,唯一的悬念是“拿什么奖”。

    所以,在闭幕式当天下午的红毯上,侯孝贤导演带着《聂隐娘》剧组同仁早早亮相时,记者室里的华语媒体就率先升腾起小小欢呼声了,大家当下已断定“《聂隐娘》拿奖妥妥的”;另一部华语片《山河故人》的剧组始终没有踏上戛纳红毯,所以即便它先前呼声较高,大家也基本上做好了“没戏了”的准备。《聂隐娘》之外,走上闭幕红毯的还有《我的国王》、《卡罗尔》、《索尔的儿子》、《龙虾》、《迪潘》、《慢性》、《市场法律》剧组。果然,每一个踏上了红毯的剧组,最后都拿奖了,而且一个剧组一个奖,基本上越到最后就越没悬念。即便《迪潘》在赛前呼声不温不火,但最后公布金棕榈大奖时,大家还是轻易就能猜到得主是它。

    从奖项归属来看,大概可以判断今年科恩兄弟作为评委会主席领衔的9人评审团的口味:探讨社会宏观问题、探讨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有深度有历史刻度的作品更受尊重和青睐(当然影片需要做到不错的完成度)———比如《迪潘》讲述的是逃亡士兵、聚焦移民问题,《索尔的儿子》讲述二战集中营的惨痛屠杀。展现平常生活之细腻、人性之挣扎、带有情感冲击性的表演总是容易被记住的,所以为爱情笑、为爱情哭、为爱情声嘶力竭的艾玛纽尔·贝克特(《我的国王》)和鲁尼·玛拉(《卡罗尔》)并列影后;陷入中年繁琐人生,从失业困境跳出却又因新工作产生道德挣扎的中年男人文森特·林顿拿下影帝;用极美的镜头语言展现电影独特魅力的《聂隐娘》为侯孝贤赢得最佳导演奖杯;荒诞而又极具现实讽刺的《龙虾》赢取评委会奖;关注小人物命运、探讨临终关怀的《慢性》获得最佳编剧奖……

    这份获奖名单说明了什么?在大多数时候,人们太习惯以奖项去评定一部作品的好坏和价值。可对于一个在电影节前线、每天以2-3部阅片量过活的人来说,我实在有点担心这种单一的标准局限了电影节存在的意义。举例说吧,倘若仅以这个标准来论断,很多人对第68届戛纳电影节关注的影片也许就只有上述这8部,而完全无视主竞赛单元其余11部影片。

    戛纳闭幕式后,本届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在后台采访间会见媒体。评审主席之一乔尔·科恩强调,今年的评审团并不是电影评论者,而是去挖掘每部作品的艺术家,他们想尽可能地让更多作品获得关注。听起来,这是最大程度做到“皆大欢喜”的中庸之举,但因为这次差点就把19部主竞赛片(今年唯一错过的是《麦克白》)全部看完,所以我拥有了上次来戛纳未有体会到的一点:总有些遗珠是在获奖名单之外的。

    就像今年,我个人最喜欢的影片是《年轻气盛》———我此刻还记得在看片看得近乎麻木的电影节中期,看到这部影片首映时那种困顿双眼忽然精神、内心止不住叫好的奇妙感受,“这才是戛纳应有的电影”!导演保罗·索伦蒂诺构建的电影奇观和以幽默轻松的方式探索衰老和生命这种终极命题的方式,让人爱不释手、热泪盈眶。很多看过片子的同行都对它赞不绝口,但你看,它并没有打动评委;另一部在戛纳收获超高评价的是讲述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情感和生活困境的《我的母亲》,它有血有肉的鲜活气息让人又哭又笑,我身边多位媒体同行将它列为戛纳此行的最佳,但它一样没有获得任何奖项;还有一部以恐怖的文艺复兴童话为蓝本的马提欧·加洛尼的《故事的故事》,选材和叙事的怪诞诡异让人大开眼界,大叹电影世界的奇幻……

    每年戛纳电影节最后一天循例是当年全部竞赛片的回放日,那天我又跑去看了一遍《年轻气盛》,以它作为这次戛纳之行的Ending。看完这部心中的最佳走出影院时,我觉得好圆满。娱评员燕赤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