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市:让公共文化的阳光普照城乡

11.08.2014  15:56

  原标题:让公共文化的阳光普照城乡

  ——金昌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综述

  记者 蔡敏

  建成不久的金昌大剧院,矗立在市中心人民文化广场西侧。每当夜幕初降,大剧院“周身”流光溢彩,典雅华美。7月初正式启动运营后,名剧名团相继献上艺术盛宴,前来观赏的观众络绎不绝。

  祁连山下的丝路重镇永昌县,中西方文化穿越千年历史相会交融,欢快的节子舞等富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吸引了一批批国内外的旅游者和探究者。

  ……

  文化,日益成为这座城市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文化兴市、创建惠民”。自2011年金昌市被国家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坚持把示范区创建工作纳入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作为全市推进“1313”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突出组织领导、设施建设、均等服务、品牌培育、管理体制,着力夯基础、建机制,强管理、创特色,不断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了公共文化“设施广覆盖、服务无差别、机制保长效、活动成品牌、百姓得实惠”的创建目标。

  2013年11月,经专家组严格评审验收,金昌市被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文化圈”触手可及,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

  漫步在金昌的大街小巷,绿树成荫,花草斗艳,清爽宜人。与此相互映衬的是,交响乐、音乐会、戏曲等文化活动从室内剧场延伸到文化广场等公共空间,观众与省内外专业演员咫尺之遥;我市各艺术团在今年艺术节也纷纷进广场演出;市民中的文艺爱好者、社区艺术小团队,活跃在社区、村镇,从观众变身为“主演”……

  “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金昌历届决策者在提升全市文化软实力、推动转型跨越发展时因势利导的点睛之笔。一条文化惠民的路径通向百姓中间,城乡居民载歌载舞、大显身手的身影随处可见。

  “入选首批示范区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落实文化部、财政部要求,坚持把创建工作摆上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市县(区)都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总指挥,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指挥部,并建立了例会制度,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推动落实、部门联动共创、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市文广新局局长何济国介绍说。

  按照文化部有关规定要求,金昌高起点、高标准制定了示范区创建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将设施网络、供给、保障、组织支撑和评估等“五大”体系建设细化为30个大项、200个小项,层层签订责任书,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创建工作。

  按照“规划一批、建设一批、完善一批”的思路,市、县(区)共投入资金10.8亿元,健全完善了基本公共文化设施。目前,市、县(区)“三馆”拥有率均达到100%,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

  城市文化核心区域和居民集中区新建了金昌大剧院、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传媒中心,永昌县文化中心、金川区“三馆”等标志性文化建筑,每天吸引成百上千的市民前来学习参观。为统筹城乡发展而大力实施的免费开放、广播电视、全民健身、数字化文化、农民工文化服务“五大文化惠民工程”,解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公共文化的阳光普照城乡群众。

  市上还通过深入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实施了一批文化重点项目。投资20多亿元的骊靬文化产业园已完成骊靬城建设任务,骊靬公园、骊靬影视城、罗马商业城等子项目正在建设中;投资4.5亿元的欢乐谷项目已完成大型设备的定购和部分场馆建设;投资3.8亿元的文化街项目完成主体工程,投资3亿元城市文化娱乐综合体正在规划建设。

  崭新的文化地标,多彩的文化活动,一个个触手可及的“文化圈”,正在悄然进入普通群众的生活,公共文化服务在金昌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文化舞台”搭到乡镇村社,城乡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均等化

  走进金川区宁远堡镇中牌村文化站,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数字电影放映室、书画创作室,群众文体活动广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二组村民牛强正坐在农家书屋看书。他一有空就过来查阅相关书籍,“家里在发展种养殖时难免遇到难题,没事时就来这里看看书,增长知识。”

  目前,全市已建成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0个村级文化大院、98个文化健身广场、138个农家书屋、34个城市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支中心3个、基层服务点138个,实现了文化中心(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基础设施“五个全覆盖”,市、县(区)、乡(镇)、村四级文化网络基本形成。

  在已实现乡镇各项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的基础上,金昌进一步加大投入,完成了14个试点村“乡村舞台”建设任务,启动了46个行政村“乡村舞台”和25个农民工文化服务点的建设。

  时令刚过立秋,永昌县东寨镇田园风光依旧,镇上的文化活动室就建在一片绿树掩映之下。每天傍晚时分,忙完农活的村民们三三两两聚到这里,自编自排文艺节目,欢歌笑语不时传出。

  活动室虽说不算大,但在村民心中的份量可不小。

  “以前村民的思想空虚,不知道该干什么,村组织没有凝聚力,好似一盘散沙。”说起如今村民们的精气神,东寨镇党委书记薛忠来深有感触:“市上为我们打造的乡村舞台把老百姓融了进来,群众爱上了有文化的生活。逢年过节时,各村出节目参加镇上组织的文艺演出,互相比拼节目,人心就这样凝聚起来,村民心气儿足,村子人气儿旺!”

  东寨镇是全市“乡村舞台”建设工作的一个缩影。自工作启动以来,我市在已实现乡镇各项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现已完成了14个试点村“乡村舞台”建设任务,启动了46个行政村“乡村舞台”和25个农民工文化服务点的建设,统筹整合宣传文化、党员教育、计生服务、农技培训、文体活动、科技推广、司法帮教等乡镇优质文化资源及服务功能,提高了服务效能,实现共建共享。焦家庄乡水磨关村骊靬文艺曲艺社、新城子镇赵定庄村节子舞队、东寨镇双桥村群众文艺剧团等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艺社团涌现出来。

  乡村舞台还激发了一批民间文化爱心人士的加入。永昌县朱王堡镇农民毛金凤,多年来带领自己的业余文工团,常年为农村送文化服务。2013年底,她作为甘肃唯一优秀文化志愿者受到国家文化部表彰。今年,她又自主投资10多万,将处于闹市区年收租金5万元的二层小楼改建成了“乡村舞台”农民工文化服务点,主动为进城农民工服务。

  “乡村舞台”如今还成为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在挖掘文化内涵上作足功夫。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起来的乡村“文化墙”或“文化长廊”,形成“一村一特色,一墙一阵地,一墙一风景”,传承着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结合文明城市创建,“道德讲堂”走进“乡村舞台”,汇聚村民的道德自觉,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如今,家园和谐、乡风文明的良好氛围犹如一股春风,激荡起城乡群众心中走进文化艺术殿堂汲取知识、提高修养、享受文化权益的阵阵暖意。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