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奋进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路上

23.09.2022  09:55

发展步入快车道,生态文明展新姿,和谐宜居幸福长……新时代,新发展,镍都金昌生机勃发,欣欣向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金昌市紧紧围绕资源型城市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主题,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在转型攻坚中砥砺前行,着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落实新发展理念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金昌的壮丽篇章。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经济航速全面提升

镍都”金昌的发展史,是一部中国镍钴工业科技的进步史。

天眼”探空、“蛟龙”入海、“神舟”飞天等一批“国之重器”,都有中国镍钴工业的“科技智慧”。

十年来,金昌不负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4家,快速增长到2021年的48家。如今,依托扎实的工业底盘、丰沃的科技优势,“科创之城”正在成为金昌这座城市的新名片。

金川集团咬定创新驱动的主旋律,攻克了多种有价金属分离提纯并综合利用技术,成为亚洲地区首屈一指的特大型镍钴工业企业。

2021年,金川集团全面增强科技创新实力,牵头组建甘肃省镍钴资源高效利用及新产品开发联合体,持续抢抓数字化转型发展机遇,加强传统产业“三化”改造力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在科技创新的强力推动下,金川集团解决了一个个“卡脖子”科技难题,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跨越,一批有色金属新材料、新产品进入生产阶段,成为中国镍钴业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

十年来,金昌聚焦主导产业,积极推行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累计承担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34个,在新材料、资源综合利用和化工循环等产业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

在科技创新带动下,一大批民营企业创新能力迸发。

金昌宇恒镍网有限公司,十年间累计获得24项国家级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2021年,公司生产的镍网占据国内市场份额达40%以上,占领国际市场份额达20%以上,跻身于世界一流镍网制造企业。

2020年,拥有国内全智能自动化储能电池及动力电池生产线的甘肃金拓锂电新能源有限公司落户金昌,着力打造西北最大的储能电池生产基地。

依托镍钴资源和科技优势,金昌市与金川集团市企共建金川民营经济产业园,吸引众多科创企业纷纷落户金昌,龙蟒佰利联、金宏翔新能源、深圳隆讯视通、甘肃金车储能、甘肃双一化工、嘉泽源化工等一批新能源龙头企业来到金昌投资。

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发展领跑一路。

为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厚筑科技创新势能,金昌聚焦强科技行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市企融合一体发展为基础,按照“三步走”推进计划,加快培育提升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电池2个千亿级产业链和数字经济、化工循环、资源综合利用、高品质菜草畜4个百亿级产业链。2021年,全市“2+4”产业链实现产值668亿元,同比增长38%,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达59.08%。

围绕推进强科技、强工业行动,金昌市坚定不移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及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结构优化、功能完善、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着力推进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全市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从2012年的7.11%上升到2021年的27.01%,2021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63%,创历史新高。

同时,制定了产业链年度行动计划,出台支持新能源和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的13条政策措施,精准引进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上下游配套企业,日照恒桥3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建设,产业集群发展效应进一步显现。

强劲动能助推经济快速增长:2021年,金昌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8.61亿元,是2012年(290.63亿元)的1.47倍,年均增长9.4%;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5.3亿元,同比增长11.7%,增速保持全省第一,连续两个季度获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奖第一名。

生态立市逐绿前行

青山碧水铺锦列绣

党的十八大以来,金昌市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民生任务和底线任务摆在全市工作的重要位置,融入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用生态底色描绘发展绿色,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2012年以来,金昌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南护水源、中建绿洲、北治风沙”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总体工作思路,实施各类人工造林24.68万亩,封山育林28.34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166万亩。相继建成市区北部防护林、紫金苑、玫瑰谷、龙首湖、南坝“花果山”等绿色景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36%,森林覆盖率达到18.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8.03平方米……一串串数字,印证了金昌从戈壁荒漠到绿洲的蝶变,也筑牢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

面对“绿色大考”,金昌从细处着手,向实处出发,从保护一片蓝天、一泓清水、一块土地开始,全方位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021年,金昌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1天,连续5年保持在300天以上,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中6项考核指标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

水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全市地表水、地下水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达到Ⅱ类,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全国第九,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100%;

完成全市16个重点企业行业土壤污染调查,10家企业具有危险废物经营处置能力,完成2个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土壤环境安全总体可控……

十年来,从一域到全局,金昌的山更绿、水愈清。

金昌抢抓“双碳”机遇,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和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突出地企融合、城乡融合、产业融合,着力发展先进制造、循环农业、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通道物流、文化旅游、中医中药、数据信息、军民融合等十大生态产业。2021年,十大生态产业实现增加值126.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0%。金昌先后被列为全国首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全国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

同时,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达286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的61.42%。

一幅天蓝地绿、水清林秀、生态和美的画卷正在金昌徐徐展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民生答卷写满“幸福

党的十八大以来,金昌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聚焦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做细做实民生工作,抓好办好民生实事,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秋日里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金昌人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清晨,早餐店蒸腾的热气驱散了城市的凉意,行色匆匆的年轻人将奔赴不同的工作岗位度过充实的一天;孩子们嬉笑玩闹着走向学校;早起的老人在健身广场锻炼完毕,拿起手机拍几张照片。秋日镜头下的金昌,天高云淡、街道整洁、民居敞亮……

2015年,历经数十载矢志奋斗,金昌首次创城成功,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并连续三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如今,实现“三连冠”的金昌提出更高目标——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并将其作为一项系统长久的利民惠民工程及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综合竞争力,提高市民幸福指数,书写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新篇章。

以创城为抓手,金昌瞄准群众需求,致力打造精致城市,统筹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和道路维修改造工程,专项整治机动车停放“一难两乱”、交通秩序、“蜘蛛网线”、农贸市场,持续推进农村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开展“包街包帮”“逢六上街”志愿服务活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全域无垃圾行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金昌市委、市政府构筑起疫情防控严密防线,经受住了多轮疫情的防控考验,为群众正常生产生活撑起了“保护伞”。

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时代画卷上,金昌写下一笔又一笔精彩篇章:八年精准扶贫,三年集中攻坚。2017年底,永昌县“插花型”贫困县顺利摘帽;2018年底,1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2019年底,全市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为零,“两不愁三保障”基础稳固,兑现了“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诺言。

翻开金昌近些年的民生“账本”,民生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年均保持在80%左右,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稳步上涨……

对于金昌人来说,现在的生活推开门、打开窗,就能看见幸福的模样。

——莘莘学子金榜题名时的雀跃是幸福。

回望过去,金昌教育事业成绩喜人:在全省率先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验收、率先消除大班额,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新建、改扩建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金昌市理工中专、金昌市第三中学、永昌县第四小学、金川区第一幼儿园等一批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不断优化;推进教育“五好工程”,深化中高职教育一体化改革,高考成绩创近年来新高,一本上线率突破金昌历史最高点、达到35.91%。孩子脸上的笑容,就是教育发展的最好答卷。

——一砖一瓦垒建起来的小小归属感是幸福。

百姓富不富,先看有没有房子住。为了帮助贫困群体圆梦安居,金昌市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1.24万套,累计发放低收入家庭租赁补贴1.63万户2812.03万元。一砖一瓦,垒建起的不只是遮风挡雨的小小归属感,还有奔向美好生活的强大信心。

——腰间愈发沉甸甸的“荷包”是幸福。

金昌市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力抓好劳务输转工作,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扎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2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6万元,是2012年的1.96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万元,是2012年的2.35倍。

——在家门口“好看病,看好病”是幸福。

2021年,金昌市中心医院(金川集团公司职工医院)正式晋升为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意味着金昌有了首家三甲医院。远程医学信息平台已覆盖县乡,千人拥有床位7.66张,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今年,金昌市人民医院整合重组全面启动,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加快形成,群众在家门口“就好医,好就医”的梦想逐步实现。

——脚下四通八达的便捷是幸福。

金昌市持续加快交通网络建设,不断满足群众出行需求。截至去年底,通航城市达到8个,国道G570和省道S301线、S308线过境段建成通车,改造完善农村公路1024公里,市区建成主次干道76条177公里,行政村“两通”任务提前完成。兰张铁路三四线金昌段年内开工建设准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以铁路、公路、航空为架构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日趋完善,群众的笑脸就是幸福的注脚。

——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有去处是幸福。

物质富足是民生,精神充盈也是民生。金昌市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全面推进“书香金昌”建设,有序实施体育产业大厦、体育公园项目,市县两级“四馆”、镇村两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形成了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出“百姓大舞台”“书香金昌”“博物馆里过大年”“红色文艺轻骑兵进村入社巡演”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群众在文体事业的蓬勃发展中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特困群体脸上舒展的笑颜是幸福。

金昌市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企业养老保险已实现省级统筹,困难群众救助水平显著提高,多层次、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去年,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4%、98.7%。全市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持续提升、高出全省25元。

回眸十年栉风沐雨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金昌阔步前进的每一个瞬间。那些关于幸福的故事,写在了沉甸甸的民生答卷里,也写进了金昌群众的心间。

(责编:周婉婷、焦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