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土地大流转 农业增活力

26.11.2015  09:34

初冬时节,当记者来到永昌县六坝乡七坝村时,只见集中连片修建的上千座高标准日光温棚蔚为壮观,温棚里的新品种辣椒苗青翠欲滴,长势喜人,赶在元旦、春节期间即可上市供应。

七坝村党总支书记杨文成告诉记者,村里成立了辣椒专业合作社,流转本村及邻近村社农民土地3500亩,建起了1935座日光温棚种植反季节优质辣椒,每座大棚年收入超过2万元。

如今,在金昌农村,土地流转已成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高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突破口。

金昌市市长张应华向记者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已达57.7万亩,占实际耕种面积的58.42%,土地流转率大大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流转形式多样化

在促进土地流转过程中,金昌市严格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推动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土地向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种养能手集中,土地流转从过去单一的村内邻里间流转向多元化发展,形成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流转模式。

——农户自发联合型。采取自愿互换的方式,将千家万户零星分散经营的土地相互置换,使“多处变一处、小块变大块”,并重新进行确权登记,整村推进土地流转。另外,来自不同乡镇、具有共同发展意愿的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组成利益联合体,跨乡镇流转土地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既实现了优质土地资源共享,又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龙头企业带动型。积极引进省内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开展土地流转,农民出土地、出劳力,企业出资金、出技术、出生产资料,农户按照企业要求组织生产,产品由企业按约定价格回收,农民不承担市场风险。通过这种模式,把农村作为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让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实现了产与销、企业与农户的有机对接,实现了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赢”。

——合作组织引领型。由当地农民联合组建专业合作社租赁村民土地,统一选择产业项目、统一组织生产、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市场营销,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既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又增强了农民应对市场风险、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能人大户承包型。当地具有一定资本积累、掌握先进技术的经营大户向农民租赁土地,再以不低于本地劳动力市场的用工价聘用农民打工,农民在获取土地租赁收入的同时,又获取一定的务工收入,拓宽了增收渠道。

——统一建设置换型。在住宅比较破旧和零乱的村组,鼓励农户打破村组界线,利用荒滩坡地,重新规划和统一建设集中居住区,拆除旧宅复垦耕地,复垦的耕地不再分地到户,整体出租经营。金川区统一规划,利用荒滩沙地建起了中牌、东湾、西湾三个新农村集中居住区,可容纳5000户农户集中居住,拆除旧宅后,复垦出上万亩耕地流转经营。

——集中改造盘活型。在城中村和城郊村,结合综合改造,鼓励农户以地换房产、以地建保障或以成本价集资建设住宅楼,使农户上楼集中居住,土地入股集约经营。目前,金川区宁远堡镇西坡新村已建起住宅楼45栋1654套,高岸子新村新建住宅楼75栋2535套,实现了村庄变社区、村民变居民,可盘活旧宅基地4000多亩。

现代农业唱主角

为了使流转土地充分发挥效益,金昌市各级政府着力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参与规模经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金昌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成了永昌国家级啤酒大麦生产示范区、金川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金川现代畜牧循环产业园、永昌清河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园、金川城郊“菜篮子”生产基地、永昌冷凉山区食用菌生产基地等“一区三园两基地”,每年整合各类涉农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设施农业基础建设和贷款贴息,鼓励种植、养殖大户和龙头企业进入园区创业。到目前,入驻园区的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已达到200多家,建成特色优势产业基地面积50多万亩,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肉羊肉牛养殖等优势高效农业。

甘肃中天生物科技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市场”模式,在金川区现代畜牧循环产业园新建万只良种肉羊繁育场和万头良种肉牛繁育场,公司为入驻养殖小区的土地流转户统一提供优良畜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已与160户土地流转农户签订合作协议。甘肃厚生草业公司在永昌县新城子镇流转土地2.7万亩,发展优质牧草,农民流转土地每亩获得收益560元,每个劳动力外出务工年收益近2万元。永昌县东寨镇上四坝村农民宋廷新,投资670万元,流转土地3700亩,建成了以苜蓿种植、日光温棚、休闲农业为主的家庭农场,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 [分页符]

促进产业新分工

金川区宁远堡镇新华村三组村民魏宏光,以前耕种土地15亩,全家人把主要精力花在种地上,但收益并不理想。2013年,他将耕地以入股方式全部流转出去后,不用干活就能拿到土地租金和分红1万多元。

从土地上腾出手来的魏宏光,开始从事新的职业。他购买了1辆大客车,和妻子一道跑客运服务,年收入超过4万元。目前,新华村三组的90户村民,已全部将耕地流转出去,交由专业公司发展现代高效设施农业。村民们有的经营蔬菜日光温室,有的从事规模养殖业,有的进城务工或经商做生意。产业的重新分工,使农民来钱的路子更多了,致富的步子加快了。

如今,金川区宁远堡镇、双湾镇,永昌县东寨镇、六坝乡、城关镇的不少村子,都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二次产业分工,农民由单纯从事种植业向劳务和二、三产业转移分流,探索出了30%的农民租赁经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30%的农民租赁经营暖棚圈舍进行舍饲养殖、30%的农民进城务工、10%的农民租赁经营高标准节水农田的“3331”产业分工模式,打破了传统农业格局,进一步拓展了增收空间。

创新机制解“五难

金昌市农牧局局长宋光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全市实行大面积土地流转,创新了农业经营机制,有力推动了农业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初步破解了新形势下农业发展中五个方面的难题。

破解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题。土地流转使农村土地向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大户适度集中,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区域布局更加清晰,专业生产相对集中,产业特色更加鲜明,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破解了农业生产效率低下难题。通过土地流转,一方面使农民自愿将无力经营或不愿经营的土地及时转让出去,另一方面使部分有技术优势、资金实力、经营能力的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及时获得相应的土地,实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和耕作技术,解决了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在销售、技术、信息和资金等方面的难题,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破解了农业发展资金不足难题。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城市工商企业参与农业规模经营、投资农业开发,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缓解了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使先进技术、现代装备、现代管理理念在农业领域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推动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破解了农民外出务工兼业难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带动了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分工分业,改变了部分农户“亦农亦商”“亦工亦农”的兼业化状况,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加速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加。

破解了城乡发展二元结构难题。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向纵深推进,农民逐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务工经商,创业置业,促进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编辑 :康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