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金城印象令人期待 ——写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话剧《金城印象》开排之际

27.03.2017  20:57

  三月,风裁柳叶,春的气息如柳枝上鹅黄嫩绿的芽尖一样弥漫、伸展开来,细细地温润着黄河岸边的金城,迷人、令人心醉。

  春,总是带来好的讯息。你看,这就收到了一个:3月22日下午,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大型舞台剧资助项目话剧《金城印象》正式建组开排。

  观众对到《金城印象》早日搬上舞台,充满了期待。

传统与时尚

  话剧《金城印象》以兰州百姓熟知的牛肉面为线索,通过一个从国外归来的老兰州人在金城吃牛肉面引发的感情风波和故事为线索,富有喜剧性地呈现了兰州人对牛肉面、故乡和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

  牛肉面价格实惠、味道独特,一直是兰州百姓喜爱的大众面食,也早已成为兰州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或许,很多人不了解地处西北的兰州,但一定知道兰州牛肉面。

  其实,关于牛肉面已有不少文艺作品。但编剧张明坦言不敢看,他说:“一是怕看了,固化了自己的创作思路;二是怕有相似的地方,有抄袭之嫌,索性不看。”不过,早在2008年,张明和王小军就曾查阅近百万字的资料,采访过50多家牛肉面“老字号”和各类型企业、协会,于2009年完成了长篇电视剧《一碗沧桑》剧本,可以说对牛肉面的“里里外外”早已了然于心。

  但是,要写这样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题材,反而更难,因为任何一个吃过牛肉面的人都可以站出来说“这个不对”“不是那样的”。更何况,以舞台呈现的方式,因时间短、距离近,就显得愈加难:薄了,不透彻、不生动;厚了,装不下、演不完。也正因如此,编剧张明迟迟不敢落笔。直到2014年,他接受话剧创作任务后,又与王小军另起炉灶,重新构思,题材、年代、人物、事件与电视剧也完全不同,数易其稿才构思完成话剧《金城印象》。

  这也得益于张明在法国的一次经历,一位在法国开牛肉面馆的兰州女士的故事,给了他启发。张明说:“其实,牛肉面只是一个载体,让人记住的、令人暖心的,永远是那些有情感、有温度的故事。”   

  话剧《金城印象》创作过程中,张明和王小军还一度想“玩一次时尚”,牛肉面从兰州走出甘肃、走向世界,也是时尚圈里的一分子。为此,张明特意与在上海的儿子聊“时尚”,还曾经起了个时尚的名字《会跳舞的面条》,但来来回回,总是觉得拧巴,干脆放弃了,还是扎扎实实写人物、写故事。张明坚信:“无论时代发展到何时,吸引观众进剧场的,还是人物、故事、情节。”

“冤家”与“情人”

  张明是甘肃演艺集团总经理,但让人更“仰慕”的是他的国家一级编剧身份。他与人合作或独著的作品有《极光》《艰难时事》《马背菩提》《兰州老街》《兰州人家》《老柿子树》《兰州好家》等,作品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剧作奖”、全国“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等多个奖项,是位响当当的大编剧。

  导演一职,则特邀了国内导演界“女导演四大名旦”之称的著名国家一级导演查丽芳担任。查丽芳于1991年因编导话剧《死水微澜》获“文华奖”导演奖一举成名,从艺40多年来,执导舞台剧50多部,并受邀参加国内及国际戏剧节,获得众多殊荣——也是位响当当的名导演。这次与甘肃省话剧院的合作已是第四次,此前,查丽芳先后为甘肃省话剧院执导过《老柿子树》《兰州好家》《上南梁》等话剧,这些作品也屡获文华奖等国内众多奖项。

  可以说,张明与查丽芳在很多作品上有交集。可说起导演与编剧的关系,二人却各有持见,颇为有趣。

  “编剧和导演是永远的‘冤家’,也是永远的‘情人’。”张明更喜欢自由自在遨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中,当然也更不愿意自己的作品被改来改去,尤其是被改得“体无完肤”;但编剧和导演又谁也离不开谁,很多时候,张明索性“避”着导演,“眼不见心不烦”,尊重导演的二度创作。

  “我觉得既不像冤家那么糟糕,也不如情人那么亲密。”查丽芳很欢快地反驳了张明的观点,她还回忆起与张明的第一次见面——“张明第一次去成都找我,我们像地下党一样,约定各拿一份《成都晚报》,他说他很高,我说我很矮,他说他很瘦,我说我很胖,他说他很美,我说我很丑……”带点戏谑与自我调侃,引得听者开怀大笑起来。不过说起创作,查丽芳一下子就严肃了起来。

  “导演就要逼着自己,把‘面’做好,把戏做好。”查丽芳说,“《金城印象》的灵魂就是做面的人和吃面的人,以及这些人的变化。当然,会尽可能的喜剧化,但更会挖掘、呈现喜剧背后深刻的东西。”

本土与客土

  近年来,省话剧院在继承剧院以往表现重大历史和民族题材传统特点的基础上,独辟蹊径接连推出了《天下第一桥》《兰州老街》《兰州人家》《兰州好家》等系列作品,深得观众喜爱,也频获国家大奖。作为我省重点文艺创作项目,话剧《金城印象》是省话剧院继《天下第一桥》获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之后,第二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资助的剧目,也是首次获得大型舞台剧作品创作资助的项目,表明甘肃省话剧院已进入国家精品剧目生产者的行列。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有着非常严格的评审标准,《金城印象》一路过关斩将,从全国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资助,本身就是一部好剧目的实证。”省文化厅艺术处负责人王繁钦希望,省话剧院能一如既往,将文艺之根深扎陇原沃土,以《金城印象》为契机,进一步打造甘话“本土系列品牌”,弘扬甘肃人文,彰显甘话特色,开创崭新局面。

  “一定不辜负文化部和省里的‘良苦用心’,倾力培养院团自己的人才。”省话剧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城印象》出品人朱衡告诉记者,根据文化部对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剧组外请人员不得超过2人的要求,《金城印象》只外请了查丽芳导演一人,其余所有演职人员均为“本土人才”。

  正是瞌睡遇到了枕头。其实,文化部的要求也正是省话剧院的需求。近年来,随着转企改制,省话剧院一批业务骨干提前退出话剧舞台,人才断档困难频现,培养传承本土话剧的本土人才几乎是“燃眉之急”。

  “冒着剧目受损的风险,借《金城印象》为院团职员搭建上台锻炼与展示才华的平台。”为此,朱衡不参演剧中任何角色,所有主演、舞美均由王海峰、刘宁、巩昱岐等甘话优秀青年演员担任,其中甚至包括刚进甘话不到半年的员工。朱衡还对所有剧组人员承诺:“让A、B组都能上台演出,绝不把B组当摆设。”而他对职员的唯一要求就是——全身心投入。

  当然,朱衡也很清楚,不能外请“精兵强将”自然给导演查丽芳带来不少难处,所以在3月22日的建组开排仪式上,朱衡也向查丽芳表态:“除了培养本土人才,一切听查导安排。”

  《金城印象》开排时,一碗兰州牛肉面,似乎已不再是一碗果腹的面食。让我们期待,春暖花开,与《金城印象》来一次美丽的约会。 (记者施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