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5万!《金城兰州》点击量爆棚

22.02.2016  07:21

资料图片

    纪录片《金城兰州》在凤凰网和央视科教频道陆续播出4天后,于2月21日完美落幕。不过,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部引领人们改变对丝绸之路重镇——兰州印象的同时,其传播量和影响力以“可怕”的速度蔓延。据统计,截至2月21日中午12时,仅在凤凰网播出期间,四集的点击量最少为47万,最多竟然达到了94.5万!而坊间关于这部纪录片的热议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省文联副主席王登渤——

    《金城兰州》的定位是历史文化片

    纪录片《金城兰州》撰稿人之一、作家,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王登渤不仅时刻关注着这个城市的变迁,也关注着纪录片《金城兰州》行进中的每一步。他希望向人们表达一个怎样的兰州?这个城市的底蕴如何得到更好的展现?面对这些问题,他的回答是这样的:“《金城兰州》的定位是历史文化片!”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为记者梳理了一个清晰的思路。首先文化当先,以前做兰州的宣传时平面化和当代建筑成果展示得比较多一些,这次考虑做一个与丝绸之路的命运息息相关,一般城市不具备的风格的历史文化片,这就是写作支撑点。历史上曾经影响兰州以至于整个西部历史进程和命运重大事件和人物,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在这个背后透视下,历朝历代对兰州的经营,始终把经略兰州和战略支点作为一个重镇来对待,从这一点来说,这个城市和国家命运和政策是息息相关,这一点是很多城市不具备的。这里面的主线就是把这些经略再现,告诉人们兰州因何而来,有了兰州之后它在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通过什么样的谋略和方略体现出来,都完成了哪些历史使命;第二从人文的角度,兰州是丝绸之路的节点,是个多民族的地方,历史是人民的历史,它不光跟土生土长的土著有关系,丝绸之路上的每一个足迹都留下了清晰的轨迹。各民族人民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都是以兰州为平台,演绎出了人生的悲喜剧,其中的交合、衍生、丰富程度是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尤其是在处理牛肉面时,没有简单地说一红二白三绿,而是藏族(或者游牧)人的肉,回族人的工艺,汉族人的麦子,多民族的文化交流产生的结果注定牛肉面只能产生在兰州。这是交汇性和包容性的体现。这些因素使得纪录片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城市形象片。

    纪录片播出后,希望人们能记住什么?王主席说道,第一、曾经跟这个城市有着密切的关系,影响这个城市的历史,被湮没在历史风尘中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作为一名兰州人知道他们的故事;第二、从学术上,能得到响应,从当今的管理者来说,找到这个城市发展的定位和思路。

    异乡游子——

    她承载了我们对家乡的怀念

    对身处异乡的游子来说,这部片子给他们带来的是什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室助理王亚宁感受很深,“近几年随着全国各个城市牛肉面馆不断扩张的趋势,兰州这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西北重镇慢慢被人们熟知。作为一个从小就吃黄河水长大的兰州娃,以前不懂事的我看倦了这个城市的熙熙攘攘,吃厌了牛大,总想着要出去闯闯。刚到北京,努力去学做北京人,努力挤进北京人的圈子,生怕别人听出来自己是外地人。2015年我认识了100多名家乡人,在这个圈子里我得知若干个月后有一部饱含乡情的纪录片《金城兰州》会诞生,我亲切地称她为“宝贝儿”!她承载了我们这些异乡人对家乡的怀念。半个月前,“宝贝儿”将要呼之欲出的时候,每天我们都在倒数,寻找各种关于《金城兰州》的帖子和链接,乐此不疲地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听到赞赏我会激动万分,偶尔看到一些负面的东西,我会恨得咬牙切齿,可以说我24小时完全沉浸在《金城兰州》里。直到正式播出后,我们的自豪感和幸福感都因这部片子提升。”

    在上海打拼20年的刘友彬自18岁离开兰州后,留在脑海里家乡的印象依旧是五里铺桥头的牛肉面、人流穿梭的黄河铁桥、冬天白口罩上两个灰“鼻孔”。时光几乎让他忘记了自己的故乡。“直到朋友圈疯狂转发纪录片《金城兰州》,我想,是时候再重新了解一下家乡了。到现在为止,相信很多土生土长的兰州人都不知道,金城,兰州这些名称源何而来,这个西部明珠如何兴起,如何发展?而正是这样一部有历史,有内涵,有气质的纪录片,让我们重拾对兰州的向往。

    点击量——

    堪称奇迹

    从开播前甘肃微信朋友圈疯狂传播,到凤凰网以及央视科教频道正式亮相,纪录片《金城兰州》几乎达到了甘肃人人皆知的程度。不过,在凤凰网和央视播出后,能否达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效果,所有人的心中都是忐忑不安的。

    2月21日,当记者打开凤凰网的视频链接看到点击量时,还是着实被吓了一跳!第一集《渡口》、第二集《枢纽》、第三集《重镇》、第四集《明珠》点击量分别为47万、74.4万、94.5万、50.2万!这些数字远远超出了同类别历史纪录片的点击量。

    兰州晚报记者 高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