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山遍野花椒红 椒乡再谱新华章

25.07.2014  19:55

    今年,武都花椒迎来又一个丰收年,一串串熟透的椒果鲜红欲滴,满山遍野弥漫着浓郁的椒香。全区预计产量2000万公斤,产值16亿元。

    眼下,武都椒农正在抢抓农时,采摘花椒。说起花椒,武都区福源花椒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徐富林满脸喜悦:“三河镇的五个花椒高产村都加入了合作社,我们收购本地花椒再销售出去,运销量可达500万公斤,产值上亿元,纯利润500多万元。咱们的花椒品种优、质量好,四川、重庆、河北、河南等地的客户都抢着订购,如今更有网络销售的优势,何愁装不满钱袋子。

    徐富林的信心满满透出武都花椒产业的美好前景。近年来,武都区委、区政府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特色产业的决策部署,带领全区人民团结一心做大最强花椒产业。从零星栽植到整村整乡覆盖,从“提篮小卖”到全国最大的集散地,从不起眼的调味品到走向全国市场的知名品牌,从曾经的“难卖”到成功打破营销困局科学运作市场,武都花椒产业在一路探索中寻求突破,一次次华丽转身,如今已是全国种植面积第一、产量第一、产值第一、品质第一、农民收入占比第一,名满天下,香飘四方。

    花椒产业发展是躺在功劳簿上固步自封还是锐意进取再谋跨越?武都区委、区政府以实际行动深度落实市委“433”发展战略,按照市委“实现花椒产业全国最大”的目标要求,在电子商务上求突破,促花椒产业提速增效,已建立起覆盖全区36个乡镇、农林企业、产业协会的区、区域、乡镇、村社、个体五级网络营销体系。从线下到线上,从博客到微博,从微博到微信,多渠道多功能多手段营销,使武都花椒搭上电子商务的快车销往全国各地。新理念、新思维、新模式使武都花椒产业再一次开启了跨越发展的进程,中国花椒之乡走进了新媒体助推特色产业发展的新时代。

    打破发展瓶颈做大花椒产业

    地处甘肃南部、居长江水系白龙江中游的武都区自古就是优质花椒的故乡,素有“千年椒乡”之美誉。由于花椒品质优异,民间冠以“大红袍”之称。自唐代起,武都花椒即为历朝贡品,畅销四方,历久不衰。在唐代《元和志》中就有“花椒开元阶州贡”的记载。北魏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在他的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中记载,“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并详细记述了当时的武都人民栽植、采收、贮藏花椒的过程。自唐宋以来,武都花椒就是椒中上品,在我国花椒贸易史上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扮演着重要角色。

    武都区山大沟深,土地瘠薄,大部分土地都处在干旱半干旱的半坡地带,人均可利用耕地少。种玉米和小麦等农作物1亩地收入超不过500元,遇到暴雨、干旱,常常颗粒无收。但是,武都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却十分适宜花椒的生长。上世纪九十年代,武都区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开始发展花椒产业,当时不少人有看法:花椒能当饭吃吗?能种出富裕来吗?大家都种花椒,销到哪里?1995年全区花椒面积仅为25万亩,花椒产量仅为67.5万公斤,产值为1350万元,人均花椒收入30元。

    为了打破瓶颈,实现突破,武都区提出了“立足资源,全民动员,覆盖全区,争创全国花椒第一县(区)”的奋斗目标,坚持区级领导包乡、区直部门包乡村、乡镇领导包村抓户的制度,由每个业务部门主抓一个千亩退耕植椒基地和千亩荒山建园,乡镇领导每人主抓一个500亩退耕植椒基地和荒山建园,宜椒区农户每户自育至少200株优质品种花椒苗,并把产业开发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考核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同时把花椒产业开发和扶贫开发、长防长治、山区林业综合开发相结合,从路边地埂、房前屋后到宜林荒山荒坡,实行连片规模建园,整村整乡覆盖。在全区各级农业项目安排和资金投放上,向花椒产业倾斜,重点扶持私有林业大户,带动千家万户发展花椒种植,全面推进花椒基地建设,实现了花椒栽植的规模化。先后建成了白龙江沿岸、北峪河流域、福津河流域、洛塘河流域、甘泉河流域、西汉水流域六条花椒林带、68个千亩花椒示范基地。花椒总面积近100万亩,花椒树达6500万株。

    武都区在坚定不移扩大花椒种植规模的同时,大做科技文章,提升花椒品质。成立了花椒技术服务中心,宜椒区各乡镇都成立了花椒服务站,形成了“区有中心乡有站,户有花椒技术员”的技术服务网络。制定了《武都“大红袍”花椒集约化栽培技术规程》、《武都区花椒育苗及嫁接改良技术规程》、《武都“大红袍”花椒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全区花椒栽培标准化示范通过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验收,花椒生产走向标准化。积极开展了“五到村”活动,即农民科技培训学校创办到村,科技人员服务到村,干部帮扶指导到村,科技能人培训到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到村,直接提升了椒农种植花椒的科技素质。

    现代科技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武都花椒的品质特点更加突出。武都花椒果皮丹红,粒大饱满,芳香浓郁,麻味醇厚,药效成分多、精油含量高。其产品先后荣获全国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金奖、首届甘肃土特产展示会金奖、中国杨凌农高会“后稷奖”、全国地理证明商标、全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武都区被命名为“中国经济林花椒之乡”,“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市)”。在全国花椒主产区中,武都花椒一枝独秀,成为全国知名地域品牌,成为武都特色产业的一张精致名片。

    打破营销困局科学运作市场

    “武都花椒”在全国品质最好、产量最大,但并非“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在过去的一段时期,由于劳动力价格提高,花椒种植成本上升,收益减少,农民种植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别外,市场运行不规范,花椒市场的中转环节较多,部分外地客商、当地收购大户这些市场经济的强势主体利用信息不对称联手压低花椒价格以获得最大利润,而分散经营的椒农却无法获得终端市场价格信息,也无法了解中间环节的成本,使种植户的收益日益下降。由于市场监管不到位,形成“花椒市场销售时的销价越高———掺杂使假越严重———客商、终端蒙受损失———客商拒收花椒———终端销价大跌、花椒大量积压———产地市场销速减缓、销价大跌———行情大起大落”的恶性循环,享有极高声誉的“武都花椒”因为营销困难,增产难增收的情况屡屡出现。

    武都花椒产业如何振兴?通过多方调查,武都区委、区政府认识到,除了花椒本身的品质好外,最关键的还要有统筹兼顾、运筹帷幄的高水平决策。

    “中国经济林花椒之乡”,这不仅是荣誉,更代表着一种实力,意味着花椒产业的再提升有坚实基础。“武都花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武都花椒”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颁布使武都花椒从此有了世贸组织成员和国内外花椒市场的通行证。

    通过准确的调查判断,一系列科学营销策略相继精彩亮相:安排改选了北茂、东盛两个花椒区域营销协会,在34个产椒乡镇成立了花椒乡级营销协会、村级营销协会,成立了区级花椒营销协会。过去各自为政做生意的“椒贩子”通过教育、培训,成为市场营销的主体;成功举办“中国陇南(武都)花椒产销对接暨经贸洽谈会”,对全区花椒扩大营销渠道、增强农户种植积极性、提高全国市场占有率、扩大市场需求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外,还组建了花椒市场四级联合监管团队、花椒信息服务组;建立了“武都花椒营销网”……

    值得一提的是,武都区适时制定发布花椒产地中上等货最低销售保护价、销售指导价和终端市场销售价。

    在花椒市场营销的整个过程中,按照“区委、区政府一只手,协会一只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思路,区委、区政府强力监管市场,营销协会大力运作市场,成功应对花椒销速减缓、价格回落的行情局面。

    花椒开市以来,花椒市场督查组、市场监管组、乡镇市场工作人员、营销协会工作人员四级联动,深入到营销领域的几千营销户、几十万椒农的交易行为中,扎实有效地开展了花椒市场整治工作。

    市场监管工作的高效执行力,有力地将区委、区政府对花椒产业的科学决策贯彻落实到了花椒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好多外地客商发出这样的感叹:“武都区委、区政府狠抓花椒产业和市场监管,市场交易秩序好了,我们到武都来收购花椒也放心了。

    同时,信息服务组上传下达,及时向上反馈花椒本地市场、终端市场和周边产地市场行情信息,传达区委、区政府制定的阶段性营销策略,使广大营销户、椒农形成合力、稳步营销。

    一场场没有硝烟的花椒“争价、保价、稳价”战役,惊心动魄。对此,武都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从2010年至2013年连续四届举办花椒产销对接会,搭建花椒销售平台,推动了全力打造中国花椒之都,做强武都优势特色产业,提升“武都花椒”品牌知名度,实现产销紧密对接、做到稳价升价,把武都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花椒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的目标任务的实现。从2010年至2013年,武都花椒产量分别为2000万公斤、2250万公斤、2500万公斤、1500万公斤;花椒产值分别为12亿元、13.5亿元、14亿元、12亿元;农民人均花椒纯收入分别为1450元、1540元、1648元、1500元。

    成功的营销策略,过硬的市场监管团队、熟练的营销队伍,一套完整的市场营销组合拳,使武都区连续4年打赢了花椒价格战,开创了椒农增收、营销户和银行获利、党委政府为民谋利的四赢局面。

    打破时空界限电商助推发展

    2013年12月26日,福建世纪之村西北第一家农特产品网上交易地方馆“世纪之村·武都馆”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武都打破了时空界限,敞开了山门,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拓宽了名优特产品的销售渠道,提升了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武都区抢抓全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机遇,按照“建设一个区级电子商务发展中心,力推三大特色产业,建立覆盖全区的五级销售网络,开设1000家店铺,力争销售额达3000万元”的“1353”工作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强化部门职责、加强督促检查、扎实开展培训、大力宣传推广电子商务。组织参加“世纪之村”销售平台年度展会,将6大类82种名优农特产品向东南五省农特产品网商进行了宣传推介。政府投入资金40多万元,培训电商人员1000余人次,先后选派20名大学生村官和电商办工作人员赴福建“世纪之村”培训,组织148人参加了全市电商培训,抽调29人赴成县参加陇南馆入馆培训,在全区范围内选派5名电商专业人员赴义乌参加电商讲师培训。在工商、农牧、工信、商务、供销等单位和乡镇层层举办培训班,让全区干部职工学习掌握电商知识,营造全区上下齐心发展电商的浓厚氛围;举办电商沙龙,加大全区电商沟通交流,深化合作;区上召开了政务微博、微信培训会,全区各乡镇、部门都开通了微博、微信,申请了二维码。开通了武都区电商办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和电商办腾讯官方微博、建设了武都区电子商务网站和武都政务网电商频道。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全区36个乡镇、农林企业、产业协会的区、区域、乡镇、村社、个体五级网络营销体系,建成武都区电商交易平台,平台与区内花椒、中药材、油橄榄、食用初级农产品、副食品、茶叶等25家生产企业达成十大类130多种产品的购销协议,建成了6000平方米的电商仓储配送中心,与快递、物流企业签订了货物托运协议,为全区1000多家网店提供不赚取任何中间价的统一采购、统一仓储、统一配送、统一物流、统一包装等零成本开店的运营服务,帮助全区网商避免库存和风险,支撑起了武都电商供应分销体系。建立了以三河福源花椒合作社,东盛花椒合作社,陇南红飞小杂粮公司,陇南陇新中药材有限公司,裕丰农产品有限公司,外纳东瀛农副产品公司,康野土特产公司,田园、祥宇油橄榄公司等20家企业、经合组织为主体的阿里巴巴农产品散装大宗货直销平台。建成了“武都特产网”独立商城。建立了以三迪公司“印象陇南”为供应商,全社会民间市场电商人才为分销商的小商品供应分销平台。

    全区共建设网店1055家,686家网店实现销售,完成销售额2438.82万元。在全面推进网店建设的同时,立足企业、经合组织,以花椒、油橄榄、中药材、小杂粮等特色产业为突破口,促进网上销售,实现销售农产品7大类100多种产品。花椒作为网上交易的主打产品,销售额达到676.8万元,占销售比重的27.76%。

    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为享誉四方的武都花椒产业描绘了一幅新的产业版图,武都区将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做大做精做优做强花椒产业,力争到2020年产量达到4000万公斤,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记者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