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经典 西北师大特别讲堂的精神文化“导航”

17.12.2015  10:05

    原标题:重返经典,特别讲堂的精神文化“导航

  大讲堂现场。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供图

  “重返经典电视大讲堂”,是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开设的一堂特别的大课,旨在通过在重读经典的过程中,传承人类文化、构筑精神家园。

  眼下,开坛一年有余,已经进行了30期,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哲学、历史学、文学、美学、电影、绘画以及数学等学科。而更深的意义还在于:在“为何重返和如何重返”中,“大讲堂”试图探索和尝试——用当下的视野激活尘封的经典。

   更多地回到中国经典中去

  过了40岁以后,徐兆寿老想一个问题:中国的传统没有人去坚持了。

  事实上,针对这个问题,他已发表了不少思考性文章。

  在其主政的西北师大传媒学院发起“重返经典电视大讲堂”,除针对现在大学生碎片化、娱乐化的读书现状外,也有徐兆寿致敬传统的人文理想。

  “(大学生们)不读书,更不读经典。”这是徐兆寿他们搭建“重返经典电视大讲堂”的切入点。

  不读经典会怎么样?“自然会陷入流行文化的场域中间。”无论是从学者的角度还是作家的眼光出发,流行文化于徐兆寿而言它始终处于一种流浪状态,其本质是随波逐流的。

  但“经典不一样,它与流行文化的区别在于,它具有恒久的价值,必然有永恒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应该去寻找的东西”。

  回到中国经典中去寻找。这是徐兆寿他们确立的如何寻找的一个大方向。

  “现在,中国的经典很少有人真正去读了,小学、中学课本有一些,大学课本自上世纪90年代取消《大学语文》后,中国传统经典就很少了。”身为传媒学院院长的徐兆寿在高校任职多年,让他担忧的不是取消像《大学语文》这样一门课程,而是因为没有人读中国传统经典导致中国传统经典精神的丢失。

  “借助‘重返经典大讲堂’这个平台,通过至少五年的坚持,至少能在其所在的象牙塔内形成一种读经典的风气,至少能让更多的学子们在精神的传承中去体验儒释道的精神,那么,做这样一件公益的事再怎么难也值得了。”徐兆寿说。

  徐兆寿记得在“重返经典大讲堂”刚开讲的前几期,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每次占据课堂前排位置的都不是本校学生而是外来者,随着大讲堂名气越来越大,来讲课的多为大家,像雷达解读《白鹿原》,李敬泽重新解读《世说新语》、《太平广记》,白烨解读《平凡的世界》,赵逵夫主讲《红楼梦》等等,外来者也是越来越多。在发愁外来者占了太多位置而使得一些学生只能站着听讲的同时,徐兆寿也坚定了一点:终究还是有很多人需要经典的。

  “庄子对爱情是怎么看的?”“我们学习经典有什么用?”大讲堂采用讲解、提问、互动、交流等多个环节进行深入浅出的经典解读,讲课者时常会遇到听课者这样那样的提问,甚而也会有激烈的辩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中心主任王鉴教授为此感言:这既是一次对大学课堂教育改革的新探索,也是传承文化、深化学科知识的有效途径。

  一些阅历让徐兆寿重新审视他生活的这片土地。记得多年前他从上海乘飞机返回兰州,从高空俯瞰荒原,他竟然莫名感动。“我不去任何地方了。”徐兆寿说,那一刹那间似乎明白了这样的土地才是他的精神支撑,是和他息息相关的。

  这也是后来,无论是搞“重返经典电视大讲堂”,还是做“文化名人进校园”,他都能顶住各种非议和不理解,坚持下来的深层原因——他要为内心挚爱的这片故土做点事。“所有的一切既是为了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一个寻找恒久价值的平台,也是为了宣传我们甘肃。”徐兆寿说。

   重返其实是一次文艺复兴

  杨光祖和他的《庄子》是“重返经典电视大讲堂”开坛后的第二讲。

  此前,曾有高校邀请他讲解《庄子》,但被拒绝了。“我还没有读懂《庄子》,不敢造次。”这是杨光祖的婉拒之言。事实上,身为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当代文艺评论中心主任,杨光祖对《庄子》颇有见地的解读——无论是在象牙塔内还是文学江湖——都是有一席之地的。

  “我40岁左右的时候,忽然有了一种人生的幻灭感,有了一种精神危机,于是上溯先秦,重读《论语》、《孟子》,但那种等级制很强烈的‘君君臣臣’,我很不喜欢。就开始读《老子》,那种老谋深算也让我害怕,但他讲‘道’的部分,很是喜欢。一直到后来,才发现我最喜欢的还是《庄子》。苏东坡当年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我也是如此。”除过杨光祖自己,恐怕关系再铁的哥们也不能理解《庄子》对这个人意味着什么。

  让一个陷入精神困惑的人重获人生的意义,重现看到这个世界的美——那种让人窒息的美。这就是《庄子》与杨光祖的意义所在。“所有的重返,其实都是一次文艺复兴,用我们当下的视野激活尘封的经典。人类所有的进步,都需要从经典中吸取养料,复古,某种程度上,就是创新。”同时,对于“为何重返经典以及怎样重返”,杨光祖有自己的理解。

  “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落后的小山村,根本见不到那些流传几千年的经典。1989年上大学,虽然上的中文系,老师讲授的也是经典,但说实话,似乎没有怎么读进去,对我来说,大学只是一个启蒙而已。

  于杨光祖而言,那些如《庄子》一样经过历史大浪淘洗留下的文化巨著——不仅是中国的,也包括世界的——就是经典。“真正的文化经典,超越时空,属于全人类。尤其那些源头书,一个民族总有那么10多本书,是这个民族的源头书,我觉得那是每个国民多少都应该了解一点的。如,我们的《论语》、《孟子》、《老子》、《庄子》。

  在“重返经典大讲堂”上,他则因材施教,“每次不变的就是必须讲解几个庄子的核心思想,比如逍遥游、齐物论、物化等等,让大家初步认识庄子,感受到他的伟大,还有超越。”杨光祖说这也是他想在预设的两个小时的“大讲堂”上传授给大家的东西。

  杨光祖认为讲座的核心或者说本质似乎通过这样一个关于庄子的启蒙,让更多的人,不只是听课的学生,对庄子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认识,因为,多年来的歪曲、误读,让很多人对庄子产生了厌弃心理。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说‘道家最大特色,在撇却卑下的物质文化,去追寻高尚的精神文化;在教人离开外生活以完成内生活。此种见解,当时最流行之儒、墨两家皆不如此说,而实为道家所独有。’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庄子,我觉得才是正道。而当下的国人,最缺乏的不就是这个吗?我们已经太物质了,物质得不认识自己的老祖宗了。”杨光祖直言。

   于经典中找寻自己

  “重返经典电视大讲堂”已进行了30场讲座,研二学生朱正山场场不落。有时候,他是作为幕后摄制人员参与其中,更多的时候是一名听众。

  朱正山的本科也是在西北师大完成的,专业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说起自己所涉猎过的经典,他直言更多是来源于一些经典的影视剧作,并举例,“像国外的《罗生门》、《北非谍影》、《铁皮鼓》、《阿甘正传》、《海上钢琴师》等,国内的《早春二月》、《霸王别姬》、《活着》、《芙蓉镇》等等。”作为一名专业为戏剧影视文学方向的研究生,朱正山说这些经典影视是他们必要掌握的。

  朱正山说除那些经典影视之外,四书五经、四大名著这些来自中国的传统经典也都有品读。“当然,关于这些经典的掌握,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学生所了解的还是有限的。

  听了那么多堂讲座,朱正山印象深刻的是著名学者陈思和和他的《巴金与知识分子精神》。“陈先生为我们重塑了一个新的巴金,一个让人感动的甚至是崇拜的巴金。从那样的一个知识分子身上,至少我个人深切地感受到了何谓真正的知识分子?他们应该是有信仰、有实践、毕其一生坚守理想和信念的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而从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的《隐蔽的传统》的讲座中,朱正山获得了一种实用的新的阅读方式。“从阅读中大胆地进行思维的想象,带着自己对故事的好奇心在书中探索未知的知识,做一个有理想的读者。”朱正山说现在每每阅读时,他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敬泽先生的话。

  会产生启迪意义或者具有实用价值?对于诸如朱正山这样的90后年轻人,他们渴求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经典?

  “我们真正需要的经典也就是在这两千年间所蕴含的各种精髓文化和精英文化,他们能从根上帮你认识自己和找寻自己。”这是朱正山的回答,也是他的渴求,或可这也是更多人的心声?浮躁时代,人人迷茫,精神困惑,也唯有从经典中寻求精神慰藉。

( 编辑: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