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文化内涵回归“清明”本义

31.03.2016  02:16

    清明节是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这一习俗相沿已久,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古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会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要去亲临察看。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即为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到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传统的清明节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坟茔生别死离的悲痛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现代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而且人们多是希望通过祭祀,让祖先保佑自己及家人,以满足尘世间后世子孙的世俗欲望。祭祀方式也开始多样化,规模也不断升级,除了传统的烧纸钱外,现在还出现了敬献鲜花、上网扫墓等形式寄托哀思,几乎看不到传统的灵魂崇拜观念。纸楼房、纸美人、纸汽车等物也赫然成祭品的重要成员……从这些清明祭祀形式的变化来看,现代人对清明节的理解已经多元化了,有的地方甚至偏离了本来的涵义,显示更多是些金钱财富方面的渴望。同时传统清明原有的春游踏青逐渐式微,日见衰落,只剩下上坟扫墓习俗。所以有必要了解清明节的传统文化意义,让今天的清明节过的更有意义,即更多的体现孝道伦理、热爱大自然的人文精神,而不是金钱崇拜、欲望实现的世俗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