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疫苗事件用耐心回应纾解焦虑

17.05.2016  03:49

    15日凌晨,重庆市相关调查组发布通报称,由家长见证封存的疫苗经查证,来源渠道规范,运输、储存均符合国家相关规范。此前,5月13日有家长投诉,怀疑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花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注射的自费疫苗被“调包”。

    没有回应就无法化解疑惑,没有彻查就难让疑者服膺。现场5名家长代表均对检查结果予以认可,说明调查组的工作是有成效的。这再次证明一个朴素的道理: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政府部门只要按程序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讲清事实真相、政策措施以及处置结果等,民众就会逐渐从质疑到理解,再到认可。

    有没有调包?调查组并没有给出确凿说法。而前不久国务院公布并施行的《国务院关于修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决定》,明确要求完善第二类疫苗的销售渠道、冷链储运等流通环节法律制度,建立疫苗全程追溯法律制度,加大处罚及问责力度,坚决保障接种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简言之,疫苗接种安全也是重中之重。如果调包属实,接种安全就是虚妄之谈。

    因此,该服务中心是否调包,仍需调查。这也提醒职能部门,回应舆论质疑不是完成式,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许经过调查,疫苗调包不属实,而当地民众或许又有新的疑问,这也需要相关部门直面,而不能选择无视。许多时候,正是因为民众的疑惑得不到解答,合理诉求得不到解决,再加上信息不对称,才愤而走上不合理不合法的维权之路。

    尤需一提的是,这几年疫苗安全事件此起彼伏,山东问题疫苗事件至今都让人心有余悸。在民众尚未免于恐惧的关口,任何不透明的疫苗问题,都可能加重民众的不安,于此而言,职能部门更需及时、准确、详细地回应民众疑问,用证据说事,用事实廓清迷雾,用经得起推敲的逻辑纾解民众焦虑。

    “话语权决定主导权,时效性决定有效性,透明度决定公信度。”每逢公共事件,坊间各种问号扎堆。职能部门将问号拉直的过程,就是一个彻查事件的过程,也是一个坦诚回应的过程,更是一个取信于民和提升自身公信力的过程。于此而言,重庆疫苗事件的调查,现在还不能画上句号。据《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