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七里河区立足区域实际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1.05.2015  13:48

  原标题:七里河区立足区域实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记者 王忠德 特约通讯员 王颖文/图

校园足球

安全教育

校安工程

七色花评价

  七里河区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中部,是中国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区域内既有处在全省前端的陇原名校,也有身处深山僻壤的教学点。可以说,各种形态的学校并存,是甘肃教育的典型缩影。

  在这样一个特殊区情下,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无论是行动实践,还是理论探索,对于在甘肃全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都具有鲜活的案例价值、典型的示范意义和深远的发展影响。

  立足教育区情,明确工作思路

  七里河辖区有中小学96所(不含教学点)。其中,普通中学21所,小学75所。初中在校学生14308人,小学在校学生33709人。小学教职工2274人,中学教职工1875人。

  七里河区域教育重点在城区,难点在农村,薄弱点在华林坪等城乡结合部地区。一是二元结构典型。总面积397.49平方公里,城区仅占5%。区属53所农村中小学,承担全区26%的教育任务,29所城区中小学,承担全区74%的教育任务。二是企业学校移交多。共17所,占区属城市学校的58.6%。补充了地区教育资源总量,但办学条件等历史遗留问题,改变了基础建设与资金投入的重心。三是市管学校多。现有省属学校1所、市属学校13所,包括独立高中、完全中学、九年一贯和全日制小学。省级示范与一般中学并立,城市与农村并有。四是务工子女和民族学生多。现有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随迁子女17424人,少数民族学生6570人,分别占学生总数的36.3%和13.7%。有11所城区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32%以上,集中在小西湖附近的4所小学超过了学生总数90%。

  七里河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针对区域教育“重点在城区、难点在农村、薄弱点在城乡结合部”的教育实情,提出了“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即紧扣“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突出“依法治教”和“综合改革”两项重点,推进“标准化”、“信息化”、“均衡化”三项建设,实现教育教学管理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办学基础条件提升,强化学校管理,提升队伍素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推进了全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履行政府职责,优先发展教育

  面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面对市民对教育发展的渴望,七里河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始终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教育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民生改善工程和区政府为民兴办实事。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负责、分管领导主抓、部门协同作战、各方积极配合的工作格局。定期召开区委常委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经常深入一线调研指导工作;区政府分管领导坚持一抓到底,采取区长办公会、现场办公会、联席会议等形式协调解决教育瓶颈问题,建立生源均衡、硬件均衡、资源共享、师资均衡和经费管理等“五项机制”,坚持做到教育事业优先规划、教育工作优先研究、教育经费优先安排、教育困难优先解决、教育待遇优先落实等“五个优先”,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任何一项工作的推进,没有制度的保障是不行的。为了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脚步,七里河区委、区政府连续五年制定出台文件大力支持教育发展。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的实施意见》、《七里河区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实施意见》、《七里河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等多个含金量高、扶持力度大的指导性文件。特别是2015年4月,七里河区委、区政府又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学校布局优化、标准化学校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三方面提出目标,重点围绕小区配建、扩容增量、教师配置等10个方面制定具体任务,突破瓶颈、解决难题,强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工作开展。

  七里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世英说:“区委出台《七里河区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实施意见》、《七里河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实施意见》,就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就是要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政策,提高教师待遇,强化教育培训,提升队伍素质,支持教育发展,推进教育均衡”。

  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走进七里河区王官营小学,映入眼帘的是标准化的教学楼,以及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孩子们正拿着课本在操场上认真晨读,一幅和谐而美丽的学习场景。

  王官营中心校朱校长说:“近年来,王官营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村里人的话说,校舍越建越漂亮,教学设施越来越先进,教学质量越来越好,城里孩子享受到的教育资源这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到。”

  “加快均衡发展绝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上下大力气。只有缩小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才能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七里河区教育局何能斌局长说。其实,王官营小学的发展只是七里河区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缩影。走进七里河区东西两山,最漂亮的房子就是学校。七里河区先后投资3.5亿多元,大力实施校安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校车工程、食堂工程、热饭工程和学校文化建设工程,使城乡学校办学面貌显著改善。据统计,近四年来,新建、扩建、改建学校71所,新建面积53090平方米,占学校总数的77%,C级、D级危房全面消除。投入5000万元,推进学校标准化、信息化、均衡化建设。过去“危房多、标准低、设施弱、环境差”的局面有了彻底的改变。

  七里河区投入资金完成所有标准化学校建设,中小学常规教学仪器、实验仪器、电教设备和音、体、美器材做到应配尽配,多功能教室、图书阅览室、计算机教室等专用教室基本满足教学和学生需求。生均图书册数、生机比、生均仪器设备值等均达到或高于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评估指标。

  七里河区把教育信息化列为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不断投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新建828间班班通多媒体教室,全区各校均接入教育网;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网上晒课评课活动为契机,开展数字教育资源平台使用和教师网络集体备课等10个专题培训,加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增强中小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的意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水平。将七里河教育信息网改版升级,加强教育网络数据库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以培育学校的形象力、精神力和执行力为目标,农村学校按照“国旗升起来、广播响起来、校园绿起来、学生动起来”的要求,从软件和硬件两个层面,抓好学校文化建设。城区学校按照“环境优美、设施优良、管理有序、活动丰富、行为规范、文化浓厚”的要求,从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抓好学校文化建设,建成了一批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实现城乡学校的内涵发展。

  立足区域实际,解决民生问题

  由于学校布局分散,不少学生上学离家较远,中午不能回家吃饭。针对这一情况,区委、区政府每年拿出100万元,实施“热饭工程”,解决了后山1500多名中午不能回家就餐的学生的午餐困难,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当地群众的高度赞誉。《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甘肃日报》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

  家长说:“由于学校离家比较远,孩子中午不能回家吃饭,只能啃冰凉的馍馍,现在好了,中午可以吃上热饭了,我们也省不少心了。”

  七里河区现有寄宿制学校4所,寄宿生495人。由于山大沟深,学生上下学交通不便。事情虽小,却关系民生,关系着学生的安全,更承载着千万个家庭的希望与梦想,引起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时启动“校车安全工程”,由区教育局17辆通勤车免费接送学生,让学生坐上方便车、安全车。

  学生说:“过去上学、放学,来回一趟,我要走2个小时,有了校车,方便了,也安全了。”

  实施人文管理,夫妻双方在农村学校工作的,一方就近调入城区学校;家庭确有特殊困难的,无条件调入离家附近学校;临近退休教师,一律解决中级职称问题;工作满三十年的教师,颁发荣誉纪念章,等等。特别是“安居工程”,为全区每位教职工分配住房,解决了广大教职工生活后顾之忧。

  老师们说:“这几年,区委、区政府不仅关心教师专业发展,更关心教职工生活,切实解决了教师实际困难。”

  加大布局调整,推进资源整合

  七里河区内教育资源丰富,但是分布不均衡,表现在城区中心地带小学教育资源不足,城区边缘地带和农村边缘地带小学教育资源相对过剩,市管中学与区属中学并存。

  针对农村部分生源不足、年级断档的学校办学现状及发展需求,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深入调研,科学论证,下发了《七里河区关于同意撤并乡镇14所学校及吴家园等8所学校更名的批复》和《关于同意辖区17所小学变更为教学点的批复》,积极稳妥实施资源整合。先后撤并6所中学、11所小学,17所小学变更为教学点,发挥了教育资源的集中和规模效益。

  “学校整合之前,条件与城市学校差距很大。为了让孩子享受好的教育资源,大部分家长将孩子送到龚家湾上学。”家住黄峪乡邵家洼村的王女士道出了无奈,“现在,整合后的邵家洼小学从城里调来了老师,而且孩子每天上学都有校车接送,许多在外上学的孩子又都回来了。”

  按照“区域一体化办学”的发展思路,实施“优质学校——城乡结合部学校——农村学校”一体化办学模式,组建“七里河小学——兰工坪小学——王官营中心校”、“安西路小学——硷沟沿小学——西果园中心校”、“王家堡小学——华林路第二小学——阿干镇中心校”、“敦煌路小学——华林路第一小学——二十里铺中心校”、“火星街小学——晏家坪第二小学——柳树湾中心校”等均衡共建办学联盟,推进市属学校与区属学校联校办学,构建“法人独立、互联互助、以强带弱”的运行模式,逐步形成“资源共享、交流互动、同步发展、捆绑考核”的一体化管理格局,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强化师资培训,提升队伍素质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近年来,七里河区从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待遇、提升教师素质等方面入手,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师德高尚、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为了推动教师交流活动的开展,七里河区在实行名师、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送教、支教制度的基础上,按照“相对稳定、统筹兼顾、合理流动、均衡发展”的工作思路,提速推动教师定期交流工作。将薄弱学校任职经历作为评聘高级职称和评优选先的一个重要条件,逐步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同时积极推进管理队伍交流,加大优质学校校长和中层管理人员到薄弱学校交流任职力度。2014年,区域内校长“轮岗”52人,教师交流96人,推动了教师有序流动。通过推动校长、教师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合理流动,促进了师资的有序流动和学校管理水平的均衡发展。

  通过多年的发展,七里河区的学校有一批责任心强,教学过硬的老师,全区充分挖掘和发挥名师、骨干教师、名校长专业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专家团队,建立了以12名七里河区名师、6名中学学科工作室主任、8名省市教育专家为主的专家团队,着力从上好1节示范课,做好1次专题讲座,完成1项攻坚任务,培养10名骨干教师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带动、辐射作用。

  与杭师大教育集团合作,优选张国栋、王红军等10名知名校长,对校长实施订单式培训;与北师大合作,优选桂贤娣、高金英等10名全国知名班主任,对班主任实施全员培训。加强与教育发达地区交流合作,选派300多人赴北京、杭州、深圳、吉林、桂林等地参加专题培训;以“6个有效”为主题,开展了16个学科30多种课型系列研训。仅2014年,参加国培、省培、省内外集中研修568人次,参加国家、省、市和远程培训培训项目1360人,区级培训达6000多人次。建成了一批甘肃省“金色教苑”和“影子培训基地”,培育了一批省园丁、省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和金城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多次在全省介绍培训工作经验。目前,全区教师发展整体呈现出高规格、有梯次、分层次的趋势。

  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品质

  “借鉴‘中英项目’经验,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制度”项目,是425个国家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之一,是极具甘肃地域特色的教改项目。该项目旨在借鉴“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制度。作为实验区,七里河区有幸参与了项目实验。在三年多的探索实践中,把国际教育理念与七里河本土教育实际有机结合,在大班额下的参与式教学、立足校情的课程开发、多元化的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获得了了沉甸甸的收获:

  形成了制度构架。在实验中生成的七里河区《改革评价制度实施意见》、《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实施意见》、《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已经成为规范教改行为、推进教改实验的核心制度。

  拓展了教学内容。七里河小学的“四大课程”、安西路小学以《科技与生活》为核心的“恒美课程”、龚家湾第三小学的“开心农场课程”、马滩中心校的“乡土课程”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学校课程相继开发,为师生提供了更加适切的学校课程。

  变革了教学方式。安西路小学“三互式”教学、敦煌路小学“36N阳光课堂”,王家堡小学"121"课堂、七里河小学“七度课堂”、89中"632"模式、西站小学“三阶段、六梯度”模式等一系列大班额下高效教学模式相继生成,为师生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教学方式。

  改革了评价制度。七里河小学“七色花评价”、王家堡小学“四成五德”评价、火星街小学“星星少年”评价、安西路小学“恒美”评价等一系列各具特质的评价制度相继实施,为师生提供了更加多元的评价机制。

  培植了骨干力量。通过项目实施,为广大教师搭建了成长平台,创造了提升条件,培育出了耿斌、赵文静等一批本土化的专家型教师。特别是在全国“十城市”体育现场课比赛、全国首届心理健康教育现场课比赛和中央电教馆举办的第十七届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中,该区3名教师获一等奖,他们的公开教学理念新,内容新,方式新,评价新,体现了参与式教学的核心精神,获得一致好评。

  提升了学校品质。依托项目实验,学校厘清了思路,找准了突破口,抓准了切入点,特别是在学校文化的培育上,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七里河小学“幸福教育”、安西路小学“恒美教育”、敦煌路小学“阳光教育”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教育形态相继生成,有力的提升了教育品质。

  提高教育质量,彰显教育活力

  立德树人成绩斐然。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深入实施“立德树人”工程,组织开展了“三爱三节”主题教育活动,深化“金种子”工程及“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养成教育,着力培育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突出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改革优化教与学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七里河区教育行政部门始终视教育质量为生命,树立以人为本、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个性发展的质量观,采取增强质量意识、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研指导、改进教学策略、提升队伍素质、强化质量监测、落实对口帮扶、实施片区互动、强化校内互助、抓好信息化教育等十项举措,缩小城乡质量差距,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素质教育成果喜人。按照兰州市“打造艺术、体育、科技三张素质教育名片”的总体部署,以举办七里河地区中小学艺术节、“六·一”文艺演出为切入点,大力推进“阳光体育、社团活动、健康教育”等活动。举办七里河区首届科技创新大赛,在青少年科技创新、科技实践活动、少年科幻画、科技模型制作等项目中,表彰奖励500人次,参赛规模、表彰力度居历年之首,人民日报专题报道。狠抓特色校创建,建成一批快乐校园、德育示范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阳光体育示范校和艺术教育特色校。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区,在全国作经验推介。

  目前,全区小学质量位居全市前列,中学质量连续多年在全市增幅最大。

  强化安全监管,保障校园安全

  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学校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在手上,常抓不懈,区各有关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建立了由分管区长召集,公安、交通、教育、财政、安监、执法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学校安全管理联席会议制度,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和全员维稳责任制。

  加强安全教育,定期开展防震演练和消防演练,师生安全防范意识进一步增强。实施校园监控设备数字化工程,实现校园全覆盖。继续实施“校车安全工程”,严格落实车辆年检制度和驾驶员资格审查制度,与公安、交警、运管等部门协作,抓好集中排查整顿。为全体学生办理校方责任保险,定期组织校园安全大检查,消除安全隐患。全面落实“212”值班制度和“111”记录制度,全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积极配合公安、交警、执法等部门开展校园周边环境集中整治,建立安全防患排查制度,校园周边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落实食品监管责任,严格执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与兰州市民生早餐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食品安全责任书》,确保学生营养餐的食品质量和安全。近年无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教育发展无止境,饱蘸浓墨写新篇。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教育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永无止境的追求。七里河区人将迎着喷薄而出的旭日,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伟大征程上,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