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掘进3米 预计6月底全面贯通---胡麻岭隧道在“泥糊汤”里掘进

01.03.2017  18:09

  如果说10多年前开通的“青藏铁路”是“天路”的话,有望今年通车的“兰渝铁路”则是名副其实的“地路”,因为全线820公里的铁路70%在地下。

  如果说青藏铁路是世界是最难“”的“”骨头的话,兰渝铁路则是世界上最难“”的“”豆腐。因为“天路”攻克的世界性技术难题是冻土技术,是吃硬。“地路”攻克的世界性技术难题是隧道渗水,是吃软。

  隧道施工“怕软不怕硬”,岩石地质大型盾构机能快速推进,反而好修。如果遇上富水粉细砂地层,施工中极易涌水、涌砂。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打隧道就像在“豆腐里打洞”。所以,胡麻岭隧道被国内外专家定性为“国内罕见,世界难题”的全路“头号重难点”工程。

  “刚刚过去的4天时间隧道又前进了4米。”2月27日夜,位于榆中县龙泉乡银川村的兰渝铁路全线控制性工程——胡麻岭隧道传来喜讯:仅剩最后43米就将全部打通,初步预计6月底全面贯通。施工单位中铁十九局工程技术人员在施工中采取全断面帷幕注浆,台阶法开挖,因为现在施工段属于帷幕注浆围岩加固体,比原围岩稳定,但还是有一定的风险。

  “全长13.611公里的胡麻岭隧道正洞3607.4米为富水粉细砂地层,下穿140米水库,99米河流,180米浅埋地段。”中铁十九局集团兰渝铁路项目三工区总工李绍杰向记者介绍,由于地势复杂,隧道内突水涌砂情况频发,有时前一天进尺1米,第二天涌砂回流2米,严重时2号斜井涌砂回流达47米。面对“世界难题”,胡麻岭隧道施工方、监理方不断进行实验和探索,在隧道内采取超前水平真空降水、轻型井点降水、重力真空深井降水和隧道外地表重力深井降水等措施,通过不断探索实践,终于取得了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隧道围岩的含水量,受到铁总工管中心、兰渝公司、设计院和十九局集团领导的高度赞誉。最为关键的是加速了攻坚克难的速度和隧道的进度。

  “岭上岭下飘飞雪,洞内洞外洒热血。西南西北筑天路,一带一路谱新篇。”隧道里,水流不断、泥沙不固,8个春夏秋冬情系胡麻岭,两千多个日日夜夜汗洒隧道,如今曙光在望,兰渝铁路胡麻岭隧道工程总监袁维瑜心中无限感慨和激动。这是他春节期间一个雪夜在胡麻岭隧道一号斜井现场情深所至而做的一首诗,字里行间既道出了胡麻岭隧道施工之艰难,也喊出了兰渝铁路做为“一带一路”重大工程的意义。胡麻岭隧道自开工建设以来,已历经8年,他在工地上鏖战了八年,对于隧道贯通,他充满了信心。“1月3日开始至2月11日结束第五循环帷幕注浆施工,共39天,设计帷幕注浆孔126个,总注浆量5095.35立方米。目前正在进行Φ89管棚施工,设计57个,还剩37个,24日已完成,随后进行洞室开挖施工。”袁维瑜对记者说,施工中最为关键的是帷幕注浆,仅这一项工程就分浇筑止浆墙、水平勘探钻孔、先外圈开始隔孔注浆、再内圈开始隔孔注浆、完成检查孔、评定注浆效果、破除止浆墙、施做大管棚、洞身开挖施工等9个步骤。

  在一号斜井内看到,整个隧道内每隔一段都会有一个下沉式方坑,用于集纳渗水,工程技术人员最忙的属于推车的、铲泥浆的和清淤泥的。机械操作手严格规程一丝不苟地作业。监理技术人员不停地在查看止浆墙和水平钻孔情况。突然,洞顶处一水平钻孔杆处喷涌出大量的泥浆,正在接受采访的总工程师胡钢和记者被浇了个透顶凉。“第三系富水粉细砂地段主要存在的难点有突水涌泥、塑状流泥、沉陷、变形、水囊、坍塌等地质灾害。”胡钢一边抹去脸上的泥水,一边向记者介绍说,他们在施工中采取地表重力深井降水、洞内重力深井降水、超前水平降水、轻型井点降水等综合降水措施解决富水粉细砂地层水害问题。针对第三系富水粉细砂地层存在的难点做了很多尝试,采取双液回退劈裂注浆、半断面帷幕注浆、水平旋喷、地表垂直旋喷、自进式管棚、全断面帷幕注浆+超前大管棚等超前支护措施。同时,在开挖过程中对开挖方法也进行调整,先后采取了六部CRD、九部双侧壁等工法,有效解决了第三系富水粉细砂地层所遇到的问题。

  据了解,胡麻岭隧道1号斜井右侧泄水洞每天的出水量达30方以上,左侧泄水洞每天出水量达100方以上。“这几年1#斜井出现了5次突水、涌泥情况,其中2015年的突水、涌泥致使掌子面塌滑、外挤,隔壁变形、开裂、掉块,连接筋和钢架断裂,临时支护体系失稳、破坏,发生第四次突涌,突涌初期主要为黄褐色砂土,含水量较低,后期突涌物为红褐色泥浆。共清理淤泥1.1万方,泥浆抽排0.5万方。”工程技术人员介绍说。记者站在断面处放眼向外望去,整个隧道内灯火通明,人员穿梭。在作业面上方及周围,黄色砂浆从洞壁的细管中不断涌出,落在地上堆成厚厚一层。但每一个参建者眼中都充满希望,因为胡麻岭隧道这个“世界难题”正在他们手中攻克。

  洞外春寒料峭,寒气袭人;洞内温度高雨衣不透气,全身衣服天天被汗水湿透,出洞时寒气突袭。中铁十九局集团兰渝铁路三工区党支部书记赵红刚对记者说,面对“世界难题”、面对各级领导的重托,工区领导班子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他们变压力为动力,一方面紧紧依靠职工,进行思想动员,另一方面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在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科技攻关的同时,项目领导坚守在施工现场,及时解决各种难题。遇特殊工序,如堵涌水、溶腔、挖仰拱等,他们连续24小时坚守在现场。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进入3月,胡麻岭隧道“团队”集中优势兵力向胡麻岭隧道最后43米发起了冲刺。为确保施工万无一失,“团队”严厉规定7个洞长必须长住洞口,实行“零距离”管理。所有的工作目标直指“消除”剩余的43米“豆腐”,让胡麻岭隧道在“泥糊汤”里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