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乡村魅力 释放生态红利 ——康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推精准扶贫纪实
对地处大山深处的康县来说,最近不光乡村旅游的新闻频出,更令人高兴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走进一个个美丽乡村,呼吸清新湿润的空气,品尝味美香甜的山野菜、观赏霸王鞭、锣鼓草等民俗表演,选购土蜂蜜、茶叶、木耳等旅游产品……
如今,康县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为依托,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增加群众收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脱贫步伐的突破口,打造出了生态、文化、养生、休闲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进程中,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新路子。
一个村庄就是一个景点,着力打造不要门票的生态大景区
康县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地带的西秦岭山脉深处,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置身康县,处处群山叠翠、清溪潺潺。
过去多年,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全县80%以上的农民居住在高半山或深山峡谷及林缘地区,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为此康县被列为国家扶贫重点县,并纳入秦巴山连片特困片区县。
近年来,康县提出了“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设生态美丽康县、打造整县生态旅游大景区”的工作思路,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把每一个村庄、每一幢房子、每一座桥梁、每一条村道、每一片绿化,甚至每一扇门窗都当作一个景点或景观来设计,注重保护乡村风貌和乡音乡愁。目前,已建成生态旅游、古村保护、改善环境、产业培育、异地搬迁等类型的美丽乡村262个,占全县350个村的75%。重点打造了花桥、凤凰谷、大水沟、桂花庄等一批“高颜值”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和茶马古道、银杏人家、魁星楼、阳坝古街等一批乡村旅游景点。
为把分散在山区的美丽乡村串珠成线,打造不要门票的生态大景区,康县整合项目资金,加快乡村公路建设,使全县超过94%的行政村道路实现了通畅。同时,在境内三百里国省县道公路沿线统一规划,栽植竹子、银杏、杨柳、松柏等各类绿化树木,建成了独具特色的绿色景观风情线,形成了康中田园观光游、康北历史文化游、康南生态风情游等三条相互贯通、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主线和以县城和阳坝为重点,以262个美丽乡村为节点的乡村旅游网络。
注入厚重的文化元素,让乡土气息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
踏着一路花香,走进康县望关乡沈湾村,绿树掩映、如诗如画的村庄让人陶醉,而坐落在村口的村史馆,更是勾起了游客藏在心底的乡愁。
在王坝镇大水沟村,能歌善舞的村民自发成立了平信演艺公司,古老的羊皮扇鼓舞、毛山歌、霸王鞭等特色歌舞,不再只是正月里才露面,村民们每天都要给前来观看的游客表演上好几回。
“村庄有了‘高颜值’,还得有‘好气质’。”康县县委宣传部部长郭力峰说,“一次难忘的旅游,必定是一次文化之旅、精神之旅。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善于利用乡村的‘老气’和‘土气’,乡村中很多老树、老桥、老街、老房承载着很多古老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最好卖点。”
为了给乡村旅游注入神韵和文化内涵,康县积极引导各村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文化部门根据不同村庄的人文历史资源,建成乡村舞台260个、村级文化大院166处、村级文化小广场240多个,建设村史馆、家史馆3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了全覆盖,村级组织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达到了行政村全覆盖,着力推动乡村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康县乡村因厚重的文化变得更加生动,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古朴的文化底蕴使康县乡村旅游声名远扬。今年前5个月,康县接待游客43.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3亿元,乡村旅游人数23.1万人次,乡村旅游综合收入2831.5万元。
探索创新多种发展模式,让山区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近日,记者来到距县城47公里的白杨乡桂花庄村,刚到村口,闯入眼帘的是一扇扇宽大、翠绿的芭蕉叶,沿着溪流相伴的石阶向上前行,两边被树木遮蔽的村庄如世外桃源逐渐显现。
一棵千年桂花树旁是“金桂人家”农家乐,老板王社宝端茶倒水,忙得不亦乐乎。
“这两天生意特别火,每天都有五六桌客人。去年,我的农家乐毛收入50余万元,除掉成本,净落20万元,今年前5个月,毛收入已超过30万元。”忙里偷闲,王社宝算起了增收账。
2012年夏天,家在武都农村的王社宝到康县旅游,被桂花庄村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风光吸引。同时,他也发现了蕴藏其中的商机。2014年5月,他带着妻子到桂花庄村,开办起了“金桂人家”农家乐。去年,农家乐采购本村土鸡、土鸡蛋、山野菜、木耳等费用达10万元,带动村里群众增加了收入。
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兴成就是其中的受益者。这两年,通过给农家乐供应土鸡、山野菜,给游客出售自酿的“二脑壳”酒,再加上种植天麻、养土蜂,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发展乡村旅游关键是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创新,康县已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公司运营+农户(贫困户)联动”模式等5种乡村旅游扶贫模式。
目前,康县已发展农家乐和农家客栈300多户,50个村成立了乡村旅游公司,乡村旅游已带动86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种养业,32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直接和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贫困户4659户,占全县建档立卡户的49.2%,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美丽乡村搭乘互联网快车,与全国大市场有效对接
“你看,我的网店里,不光展销两河镇巩坝村和周围村庄的特产,还介绍咱康县一个个美丽乡村和原生态的山水资源,不少顾客从这里购买木耳、香菇和山野菜时,被家乡的风光吸引,纷纷前来体验农家生活。”说这话的是两河镇巩坝村村民郑永艳。
2014年春天,郑永艳抓住陇南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时机,开办了“康县宝贝儿特产网店”,如今,她每月的销售额都在1万元以上。
要把乡村旅游做好,光有世外桃源般的乡村资源还不行,还得将“养在深闺人未识”资源与全国大市场进行有效对接。为此,康县宣传、旅游、文化、商务等单位,以“线上+线下+融合”的视角重新塑造旅游生态,线下线上宣传造势。全县开办的892家网店以及新闻网站、政务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都对康县独特的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宣传。
今年5月底,甘肃陇南·乡村旅游网开通运行,网站不仅介绍康县的景区景点、历史沿革、民俗文化、特色产品,还可以实现网上预订酒店、农家客栈、农家乐等服务。
为让游客体验康县美丽乡村3D景观,在长坝镇花桥村,设立了VR美丽乡村虚拟旅游平台,游客戴上专用眼镜后,就能观看康县美丽乡村的风光景色,视觉与虚拟自然环境产生交互,如同身临其境,获得美妙的神奇体验。(记者周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