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团集体点赞我市蓝天工程

22.09.2015  03:08

    【本报讯】9月21日“亲近母亲河重走丝绸路”2015全国网络媒体甘肃行采访团一行来到兰州,就我市的蓝天工程及智慧城市进行了实地采访。

    兰州,对许多媒体团记者而言,并不是十分熟悉,在他们的记忆中,兰州是一个工业城市,周边尽是荒漠,没有绿色。但是他们通过走访国电兰州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兰海商贸城集中供热站等地后,使他们对兰州的印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兰海商贸城集中供热站是我市一座大型集中供热站,2012年,公司启动燃煤锅炉“煤改气”工作,拆除原5台65蒸吨燃煤锅炉,新建4台共55蒸吨天然气锅炉。改造完成后,据监测,该公司年排放烟尘3.6吨、二氧化硫1.84吨,减少污染物排放97%以上,并彻底解决了原煤堆放、装卸过程中二次粉尘污染以及锅炉噪声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国电兰州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七五”期间由中央和地方政府集资兴建的热电联产企业,2014年,为达到国家火电行业新排放标准要求,企业投资约5300万元,增加一套湿式电除尘系统,改造后,年减排烟尘200多吨。现除尘采用电除尘+湿式除尘;脱硫采取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脱硝采取低氮燃烧+SNCR技术,三项污染物排放浓度均达到国家火电行业新排放标准要求。

    种种举措,均是为了兰州能拥有更多的蓝天。通过采访,记者们得知,兰州曾是全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近年来,在环保部的大力支持下,市委、市政府坚持顶层设计,明确“以人为本、科学治污”的工作理念,自2012年以来持续开展了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战攻坚战,空气质量逐年持续改善。从全国横向比较,2014年新标达标天数250天,同比增加57天(其中优级天数由7天增加到18天),达标率68.5%,比全国74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多9天;重度以上污染天数7天,同比减少10天,远低于全国74个城市平均21天的重度以上污染天数。

    媒体团每到一处,他们或拿起手中的相机抓拍,或提笔记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凤凰网的一名记者兴奋地说,兰州跟她脑海中想像的不一样,不仅环境好,而且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善,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在兰州多住几天,进一步了解这座美丽的城市。云南网的记者说,她原以为兰州是西北重工业基地,这里应该是厂房林立,烟雾缭绕的城市,真没想到,虽处西北内陆,这里四处都是绿地,兰州现在的美,一定是市委市政府及广大市民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和人力建设起来的。在了解了我市近几年大力整治空气污染的历程后,一位长城网的记者说,他所在的城市正在大力整治雾霭,兰州在这方面做的很好,有许多地方值得学习借鉴。

    我市“智慧兰州”的建设,同样引起了媒体团的注意。一位来自湖北省的编辑说,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的城市新形态,也是一座城市今后发展的方向,它对城市各类资源进行科学配置,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实现创新低碳的产业经济、绿色友好的城市环境、高效科学的政府治理,最终实现市民高品质的生活。兰州依托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平台,整合网上政务大厅,便民服务网等公共服务平台,使兰州市民能更为快捷地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回去以后,他想在这方面多做介绍,把兰州的经验加以推广。

    记者吕晟君

看看,“三城行动”具体有哪些计划
    兰州晚报讯(记者王星明)《兰州市建设山水城兰州日报
甘肃省严禁借兰洽会名义突击花钱
    每日甘肃网7月1日讯 (兰州晨报记者王钊)兰州日报
全国高校BIM大赛甘农大学子获佳绩
    兰州晚报讯(记者马文艳)中国建筑学会近日公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