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金塔将防沙治沙进行到底

30.06.2014  17:49

   中国甘肃网6月30日讯 据酒泉日报报道(记者 蒋莉)近年来,金塔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按照“南护水库、西北防沙、东治黑河、中保农田”的建设方针,在绿洲外围封滩育林育草,控制沙源;绿洲边缘人工压沙、退耕还林、营造防风固沙林带;绿洲内部植树种草,建起了农田林网围田、经济林果镶嵌、绿色通道纵横、优质药草遍布的生态建设格局。

   实施人工造林构建生态屏障

  金塔县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库姆塔格沙漠两大沙漠边缘,是甘肃继民勤之后受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县市之一。全县境内,除北部山地和绿洲内的耕地外,全部属于沙漠或沙漠化土地。全县沙漠化土地约1815.7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4%。

  面对干旱缺水、植被稀少、风大沙多的县情,金塔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防沙治沙工作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围绕风沙沿线营建防风固沙林,沿渠路建设渠路林,沿耕地大搞农田林网和“千米”防护林工程。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金塔县率先引进以色列滴灌节水技术,在解放村水库西岸,选择红柳、梭梭、拐枣、胡杨等适宜树种,实行“五行一带”式混交方式,应用高新滴灌节水技术在固定沙丘上营造防护林,苗木成活率、保存率均在95%以上,单株积沙量达0.5立方米,累计积沙量达180万立方米,发挥了显著的防风固沙护库作用。

  尤其是近十年来,又围绕“三湖”(鸳鸯湖、金鼎湖、金沙湖)“两路”(环库公路、酒航公路城区段)“一溪”(清泽溪),在县城东、西、南三面,推广利用高新节水生物治沙技术和林业标准化技术,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5万亩,其中利用滴灌节水造林1万亩。基本建成了集防风固沙、生态保护、休闲旅游、产业开发为一体,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统一的城市防护林体系。

  同时,围绕黑河沿岸、鼎新镇夹墩湾、金塔镇五星村等重点风沙口综合治理及沙化土地的梭梭嫁接肉苁蓉种植,拓宽了治沙途径,提高了植被覆盖度。至2013年底,全县林地面积达14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97%,绿洲内森林覆盖率达到24.6%。累计发展林果85051亩,乔灌草、片带网相结合、林果经济镶嵌的防护林体系初步形成。

   实施人工压沙控制风沙危害

  从沙枣园子起经白水泉到鸳鸯池、解放村水库止,有一条长75公里、面积56.2万亩的沙系。这一条白水泉沙系和明沙窝、东沙窝以及位于鼎新绿洲以东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等形成了全长160余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17.4%的四大沙系,将整个金塔绿洲包围其中。县内较大的415个风沙口直接危害10个乡镇,年损失2000多万元。

  按照危害区、流沙活动区和沙源控制区,分区域分别治理的原则,以机械措施为主,采取前固后拉、控制流沙等方法和措施,实施土石埋压、栽插风墙、设置沙障等工程对全县重点风沙口进行了综合治理,对全县415个风沙口,埋压沙丘6.2万亩。从1978年开始,县上每年都组织单位干部职工、当地群众开展以砾石埋压、草方格为主的人工治沙活动,局部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近几年,新型的PLA(生命袋)治沙技术在解放村白水泉沙系尾端成效明显地治理近万亩流动沙地,为全县沙地综合治理开发树立了新的典范。

   实施封滩育林育草保护现有植被

  封滩育林投资少、见效快,一直是金塔县防沙治沙的重点。目前,全县封滩育林累计面积达27.9万亩。

  通过积极申报,今年,金塔县被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列为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县。两年时间,计划实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20.7万亩,建设刺丝围栏140公里,机械沙障2250亩,生物沙障2000亩,人工促进自然修复2250亩。将进一步改善金塔的生态环境,减少沙尘源,治理荒漠化。

  在长期以来的生态建设中,金塔县采取“政府主导、项目支撑、义务投工投劳、全社会参与”的多渠道筹资办法,每年社会各界投入林业建设资金在2000万元以上,不断增强了林业发展后劲。并按照“谁投资、谁栽植、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发展林业。

  此外,依托94.23万亩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建立了县、乡、村、组四级管护网络,配有专兼职管护人员225人,保证了林木资源的健康生长和生态安全。还集中开展了“乱开荒、乱打井、乱移民、乱伐树”专项治理活动。至2013年底,全县森林蓄积量达到30.4万立方米,森林资源储备量逐步提高。

  为了赖以生存的家园更绿更美,金塔将全面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严厉打击破坏沙区植被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违法行为,将防沙治沙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