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管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经意间,人们发现,小额贷款公司、投资担保公司等各种融资性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酒泉城区,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公司,规范其经营行为,稳定金融市场,更让市民看好自己的“钱袋子”,理性投资?为此,记者采访了酒泉银监分局、市金融办、市公安局经侦支队及部分市民。
火眼金睛:
“高额回报”披着美丽外衣
家住玉门油田酒泉生活基地疗养院的退休工人盛大爷,自今年4月初,把自己的3万元养老钱投入到某投资公司,到4月中旬从新闻里看到国家已开始打击非法集资的消息后,他说他的心就一直提到嗓子眼了。
盛大爷告诉记者,每月20日,是这家投资公司答应给他和院里投资的几位老同事返还利息的日子。到4月20日,他拿到了首笔以每万元1分4厘的高额利息,共计420元钱。他满心欢喜地决定再追加10万元钱继续投资。可就在4月中旬一条“打击非法集资”的消息,让他开始怀疑,自己和邻居们的投资行为是否合法?他急忙到投资公司询问,得到的答复是:不用担心,他们是正规渠道注册的公司,况且盛大爷的投资时间只有一年,不会有风险的。
采访中,和盛大爷年龄相仿的老人们说,都是看到“高额利息”,才动了自己的养老钱,有的竟投入了5万元至几十万元不等的资金,但如何辨别非法集资行为,他们都是一脸茫然。
为此,记者就市民如何看待“高额回报”投资等问题,采访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市民。
20多岁的小吴,刚工作没多久,每月薪金2000多元钱。他说,虽然会对“回报的高额利息”心动,但自己没有更多的资金用来投资,所以,不会参与。
35岁的李女士说,最近自己也听到,身边有不少人都参与了此类投资,但身为银行职员的自己,深知“高额利息”背后的陷阱,所以她也告知过身边的朋友,不要轻易把辛苦钱用于此类投资,“高回报必然会带来高风险”,应理性投资,保证资金安全为主。
40多岁的蔡女士,是一名公职人员,采访她时,她向记者表达“肠子都悔青了”的想法,因为去年,她在同学的劝说和保证下,将自己的6万元钱投入到某投资公司,在足额“供息”的一年时间后,今年初,便出现了“断供”利息的现象,到现在,公司已是人去门关,一打听,才知道,已经有一些投资者向法院起诉了,她担心自己的钱,有可能要不回来了。
市公安局经侦支队相关人员介绍,非法集资的常见手段有四点:1.承诺高额回报。编造“一夜暴富”的神话,在非法集资初期,按时足额兑现本息,待集资达到一定规模后,便秘密转移资金或携款潜逃。2.编造虚假项目。不法分子大多通过注册的合法公司或企业,以订立合同为幌子,编造虚假项目,骗取公众投资。3.以虚假宣传造势。在宣传上一掷千金,雇人发传单、进行社会捐赠等方式造势。4.利用亲情诱骗。参与传销人员,经过洗脑后,为完成业绩,利用亲情拉拢朋友、同学加入。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