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探微

24.03.2015  15:15

  原标题:我市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探微

  2014年,国务院及甘肃省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成为保护水资源的一把利器。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而提出的战略举措。国务院及甘肃省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甘肃省未来15年水资源管控指标的制定出台,给我市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市水务局局长李耀说。

  根据水资源年报,“十二五”前三年,我市用水总量平均在33亿立方米左右,且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农业用水占90%以上,而省上下达我市的指标是到201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28.42亿立方米以内,压减幅度非常大。

  那么,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我们该怎么做?

   构建制度框架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首先必须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搞好顶层设计,加快构建水资源管理制度构架,为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打好基础。”李耀说。

  为此,我市根据国家和省上相关政策及甘肃省地级行政区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综合考虑全市水资源禀赋、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现状用水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按水资源量、现状用水、灌溉面积、人口规模、平均分配、综合权重六种方法,计算出了各县市区“三条红线”指标。

  2014年1月26日和3月3日,市政府两次常务会议研究,正式印发了《酒泉市县级行政区2015年2020年2030年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标志着全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指标体系建立。

  2014年12月17日,市政府常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了《酒泉市贯彻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意见》和《酒泉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标志着全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体系建立。

  这三个规范性文件,与2013年我市制定出台的《酒泉市加快水利改革试点方案》、《关于深化水权制度改革推行差别水价的实施意见》、《关于调整市属灌区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的通知》等,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制度框架,形成了以地方政府主导、水务部门牵头、流域机构协同、层层分解落实、各级分工负责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为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三条红线”奠定了基础。

   全面深化水权水价改革

  “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核心是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李耀说,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市把落实“三条红线”与建立水权制度、发挥价格杠杆作用结合起来,以2015年28.42亿立方米水资源控制指标为基数,将地表水、地下水逐级分解到流域、县(灌区)、乡(行业)、村(农民用水协会)、农户,全市登记各类用水户28万户,分配水资源总量27.72亿立方米,市级预留0.7亿立方米。

  同时,我市全面推行差别水价政策,农业用水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差别水价,工业、机关事业单位、旅游服务业、特种行业用水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水价,生态用水实行优惠水价。通过水权分配、水价调节,优化供用水结构,最终实现生活、工业、生态用水比例提高,农业用水比例下降的“三增一降”的目标。

  针对农业用水占比大、用水效率低的问题,我市把农业用水按承包地、非承包地、国家政策性新增耕地三类情况:对承包地核定水权,用水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对非承包地不核定水权,用水实行差别水价(或水资源费);对《实施意见》下发后的国家政策性新增耕地,水资源有保障的核定水权,用水实行差别水价(或水资源费)。

  至目前,全市水资源管理总量控制指标已分解落实,农村水权分配基本完成、差别水价政策有序推行,水权水价调控效益初步显现。2014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30亿立方米以内,比上年减少1.5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减少1.65亿立方米,调剂增加工业用水800万立方米。

   握紧监管的“铁拳”

  “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用水效率,对我市来讲,重点是大幅压缩农业用水量,难点在抓好‘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等调控管理措施的落实,关键是要建立一支职能明确、业务精炼、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队伍。”李耀说,这样才能确保严抓监管的触手延伸到每个管理环节。

  按照水利改革试点方案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2013年底,我市全面完成了基层“三站一队”组建任务,实现了“三站一队”“五有四落实”,即:有固定办公场所、有办公设施、有专业仪器设备、有技术服务用车、抗旱服务队有专用仓库,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全面落实。

  2014年,我市着力在打造阳光水务、转变服务方式、提高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全市47个乡镇设立了水务服务大厅,各基层水利站、用水协会普遍推行了水权、水量、水价、水费、面积“五公开”,在水权框架内,各级充分发挥服务管理职能,把“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落实到了乡村组、落实到了一家一户、落实到了每一个灌溉轮次。

  通过健全机制、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培训交流、实践运行,各基层水管单位、农民用水协会的管理能力明显增强,服务方式更贴近农村、贴近群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化水利改革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记者 王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