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肃州区蔬菜育苗技术走上科学化、标准化轨道

02.04.2015  19:16

酒泉市肃州区蔬菜育苗技术走上科学化、标准化轨道

阳春三月,气温渐已回升,在肃州区泉湖、银达等城郊乡镇的集约化育苗大棚内,吐绿的幼苗好似待在闺中的“新嫁娘”,随着春耕的开始,不久会被运送到肃州区及周边县市的拱棚、日光温室及大田中。

据肃州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张国森介绍,2015年,全区将新建日光温室1000亩,新增钢架大棚5000亩,预计全区育苗总量将达到2000万株以上,为周边县市及外地客户提供约7000亩以上的蔬菜种苗。

抱团”经营做大蔬菜产业

从传统田间育苗到集约化日光温室育苗再到智能化温室育苗;从农民独门独户小规模生产到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育苗行业渐渐发展成支撑肃州区设施农业做大做强的“朝阳产业”。一批批田间“土专家”,农技中心、蔬菜中心的技术员活跃在肃州区的田间地头、日光温室和工厂化育苗中心。

2015年,肃州区绘就了“做精现代农业”的发展蓝图: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模式,培育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推进产业园区示范带动和千家万户基地扩张双轮驱动。在蔬菜产业上,坚持高效设施蔬菜和大田蔬菜同步发展,提高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提高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水平及标准化集成技术的组装配套,保证无公害蔬菜的市场供应。

订单化”育苗,不愁销路

来到肃州区银达镇六分村五组禾丰种苗专业合作社的10座大棚内,工人们正在给穴盘里刚露头的苗儿掀去温暖的“棉被”蛇皮袋,好让它们获得更多养分。合作社负责人张正贤也在其中,他笑着说,这一株株有主的“宝贝儿”,不久后将被送到西峰乡的新家——冬瓜种植棚内。

张正贤说,1998年,他刚种菜时,缺技术、缺资金,现在,有政策扶持,有技术支持,有订单作保障,他发展育苗产业心里有了底。目前,在他的带动下,周边村组已发展了80多座蔬菜日光温室。去年,合作社年育苗达到了300万株,每株纯收入0.1元。

包抓银达镇设施蔬菜业发展的技术员杨茂元告诉记者,现在,张正贤不仅育苗外销,而且他的7座大棚内全种上了自己育苗中心产出的番茄、辣椒等热销蔬菜种苗。他挣的是育苗、卖菜两头的钱。

布设在酒泉城区周边乡镇的“集约化育苗中心”还在慢慢“成长”,位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银达非耕地农业产业园里的“百姓阳光工厂化育苗中心”,凭借3000平米的育苗“温床”规模、600万株的年育苗能力、先进的智能化管理技术,已成为酒泉现代育苗领域里的“大佬”。该中心负责人王英说,2015年,中心采用“订单式”育苗,为瓜州县培育了100万株枸杞苗,为张掖市培育了60万株蔬菜苗。培育的黑枸杞苗更成了今年抢手的“香饽饽”。

据了解,2014年,肃州区有百姓阳光等4家集约化育苗中心,育苗大户5户。全年总育苗量达到1815万株,其中,茄、果类约1155万株,瓜类210万株,制种公司380万株,叶菜类70万株,约为全区6050亩蔬菜提供了种苗。

科技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张国森介绍,好种出好苗,好苗半成收。目前,肃州区蔬菜育苗技术已走上科学化、标准化的轨道。各集约化育苗中心配备安装的“大跨度装配式”新型结构日光温室,在全国育苗行业已属领先地位。2000年,中心以菌渣等农废产品为育苗基质,培育出了蔬菜穴盘有机无土育苗新技术。一经推出,便以出苗快、成苗率高、病虫害少、定植后缓苗期短等优点,受到农户的欢迎。目前,应用面积在全区达到了设施蔬菜栽培面积的95%以上,完全替代了传统的营养方、营养钵育苗方式。除此外,还利用半自动种苗点播机、容通快速育苗嫁接等新设施、新技术,提高了育苗产量及质量。而且,种苗全部实现了订单销售。

据了解,2015年,肃州区将新建上坝金涛蔬菜专业合作社、铧尖绿源蔬菜专业合作社、总寨育丰蔬菜专业合作社3个集约化育苗中心。(来源:酒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