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倾心倾力见真情 扶贫扶智奔小康

30.11.2015  12:13

  一排排宽敞明亮的康居房整齐排列在街道两旁,一条条笔直的柏油路在村社延伸,一座座温室蔬菜大棚在群众辛勤的劳动下果实累累……这是扶贫攻坚行动在酒泉大地上的喜人成果。

  镜头一:2002年底,薛高平带着一家七口,从平凉市庄浪县搬迁到了玉门市六墩乡安康村。但是,风大沙大、渠低地高、灌水困难,40亩地、一年的辛劳,只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就在他为生计发愁时,六墩乡把发展养殖业作为移民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进行扶持和引导。2008年,薛高平修建了暖棚圈舍,调引优质种羊20只。到2009年底,饲养量已达70多只,仅养殖业一项当年就收入2.5万元。2013年,他又申请贴息贷款建成一座占地850平方米的高标准设施圈舍,羊存栏量达100多只,他家还种了10亩紫花苜蓿,成为全乡养殖业的带头人。

  闲暇时,薛高平经常给乡里乡亲算“羊账”。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安康村养殖示范小区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入驻规模养殖户19户,羊存栏量超过2000只。

  过去,移民群众愁生计,愁发展,人在移民乡可心不在;现在,打工增收、科技致富,心定干劲足,真正实现了留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镜头二:瓜州县最西面的广至乡洮砚村,很多移民家里都摆放着待售的洮砚成品。

  2008年,陈国平一家从九甸峡库区的卓尼县洮砚乡迁到瓜州县广至乡。“一片荒滩,没有路,没有树,只有一户一间的藏头房。”陈国平说,尝试着种过庄稼,但由于土地板结、盐碱严重,基本上颗粒无收,家里入不敷出。为了生活,他只能到附近的老乡镇打零工,赚点日常生活费用。那一年,瓜州县广至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27元。2009年,他重拾刻洮砚的手艺,仅一年就收入2万多元。在洮砚卖得最好的一年,陈国平还修建了新房子,开起了小商店。

  从环境差、赚钱难、生活苦、没收成,到种枸杞、建温室、修圈舍,产业致富;从“等着扶”到“忙致富”,贫困移民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镜头三:今年,金塔县羊井子湾乡的移民群众看上了数字电视。黄茨梁村是羊井子湾乡的一个移民村,长期以来,这里的群众看电视只能靠微波接收。由于距离长、干扰大,收视效果一直都不理想。改善收视条件,看到本地节目,一直是移民群众的梦想。近年来,金塔县加快实施电视网络双向改造工程,在联村单位的帮扶下,黄茨梁村采取补助安装费用的办法,使180多户移民群众看到了包括本地节目在内的90多套数字电视节目。许多移民群众还依托广电网络用上了宽带,偏远乡村与外界的距离不再遥远。

  没想到,这辈子能从穷山旮旯里迁到这么平坦的地方来;没想到,住上了这么敞亮的房子,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没想到,柏油路一直铺到了自家门口,日子越过越红火……这一苦一甜、对比鲜明的日子,移民群众常挂在嘴上,牢记在心中。

  扶贫工作并非始自今日。循着时间的节点回望,一串串关键词跃入眼帘:情系移民、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精准扶贫……每一个关键词后面都有许多的故事,都刻下了一串串奔小康的清晰足迹。

  酒泉市是全省“两西”建设和移民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先后安置“两西”、疏勒河、九甸峡库区等项目移民15.75万,贫困群众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25%。目前,酒泉仍担负着2.44万贫困移民和2.33万“插花”贫困群众的热切企盼。

  酒泉市委书记马光明说:“没有移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农民的小康。”一场扶贫攻坚战在酒泉大地打响。要让移民群众“粗粮变细粮、草房变平房、土墙变砖墙”,让移民从吃饱饭到有钱花再与全市同步奔小康,这是庄严的承诺,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2011年以来,酒泉市围绕“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两翻番、一同步、六提升”目标,举全市之力,帮助11个移民乡和非移民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行业帮扶资金不断涌入移民安置区,近2万名干部奔赴贫困乡村,与困难群众共建家园,这一项项扶贫举措增强了勤劳淳朴的移民群众的致富信心。

  培育脱贫产业,向移民群众“输血”,手把手教他们种植、养殖技术。玉门、瓜州是酒泉市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昔日,瓜州、玉门的戈壁荒凉无人,今朝棋盘似的田地里种上了一株株耐寒抗盐碱的枸杞苗,红色成为移民乡村最耀眼的色调;规划整齐的育肥暖棚里牛羊撒欢,移民群众腰包鼓了,信心足了。

  2015年,酒泉市11个建制移民乡农作物播种面积扩大到30.5万亩。其中,以棉花、枸杞、葡萄、甘草为主的经济作物达到25.26万亩,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万亩乡、千亩村。养殖圈舍累计达到1.4万座,羊饲养量达到55万只。年均输转劳动力2万人左右。同时,一队队农业技术骨干、科技人员来到移民群众的田间地头,把一项项种植养殖技术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教给他们。据了解,酒泉市每年开展村组干部、种养大户、产业带头人科技培训3万人以上,五年全市累计开展实用科技培训15.5万人次,劳务输转技能培训2.8万人,“两后生”学历教育培训3260人。

  走进玉门市六墩乡柳北村张银中的家,一砖到顶的小康房,各种家电一应俱全。张银中说,他家是2001年从武都移来的。这几年,双联干部常来蹲点帮扶,一起干农活,讲政策,帮资金,解难题。他也特别喜欢和“市里来的干部”聊聊,相处得如家人一般。“联户干部来下乡,又送科技又送羊,制定规划找富路,村村都有人帮忙……”这些话已在移民乡村被群众口口相传。引自来水、修灌溉渠、造防风林、架路灯、建设公共基础设施……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在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工作中付诸实施,酒泉市移民乡村处处呈现新气象。

  五年里,移民村累计实施盐碱地改良23.5万亩,新建农田灌溉渠道630公里,营造农田防风林带3万亩,铺筑村组道路600公里,100%的移民吃上了干净安全的自来水,农户危房基本消除。今年,酒泉市移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5375元,是2010年的近3倍。在精准扶贫中,全市预计有2.77万人可摘掉“贫困帽子”,敦煌、肃北、阿克塞贫困户年底可全部脱贫。五年里,累计减贫8.56万人,70%以上的移民群众已实现脱贫。

  这是一份值得晒一晒的成绩单:这五年,是酒泉市减贫人口最多,贫困群众增收最快,移民乡村面貌变化最大,扶贫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

  上得起学、看得起病、住得上房,贫困群众全面小康梦想已经生根,正在开花、结果……(酒泉日报记者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