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一家人 同过好日子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明确要求云南省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不仅仅是民族工作,而是全局工作;不仅仅是民族地区的发展,而是全省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云南的事,而是国家的战略。”云南省民委主任李四明话语铿锵有力。
共生共荣 和谐发展
仅2013—2016年就投入民族发展资金近14亿元
每逢昆明市金星社区举办“民族团结百家宴”,已经搬离社区7年的彝族妇女夏桂仙都会赶过来。“这有我的老姐妹,虽然民族不同,但感情难舍难分。”
这样的社区,在云南并非个案。
云南省通过推进“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仅2013—2016年就投入民族发展资金近14亿元,整合各级各部门资金超过85亿元,实施了10个示范县、100个示范乡镇、1078个示范村(特色村寨、社区)和1万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建设,打造了一批民居有特色、产业强、环境好、民富村美人和谐的民族特色示范村镇,涌现出昆明市金星社区、贡山县独龙江乡和高德荣等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和模范,形成了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
云南省将示范区建设责任制作为抓手,签订责任书13977份,全省所有州市、县区、乡镇实现全覆盖,并延伸到村委会和寺观教堂。在农村,普遍推行民族团结公约;在城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在边疆民族地区,用民族语言文字开展民族政策和知识宣传普及;在宗教活动场所,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
“通过倡导‘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民族文化发展观,云南形成各民族文化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构筑起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李四明说。
共建小康 脱贫致富
“一个民族
一个行动计划”
探索精准扶贫
大理洱源郑家庄村民小组,有两个小组长,一个藏族、一个汉族,但却没“二心”。“七个民族一个庄”的郑家庄,一户中两三个民族是常态,“两个小组长便于协调开展各项事务,如今我们商量流转了土地、成立了合作社,争取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就业。”郑家庄村小组长王庆荣说。
云南省将“决不让一个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作为承诺,以共同发展促进民族团结。2016年,云南省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6068.65亿元,同比增长9.8%;固定资产投资7081.3亿元,同比增长22.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62元,同比增长8.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971元,同比增长9.8%,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直过民族(直接从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是全省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云南省专门出台《云南省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2016—2020年)》,探索出了“一个民族一个行动计划”“一个民族一个集团帮扶”的特色脱贫之路。截至2016年底,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至50.43万人。
经济得到发展,民族文化也受到保护。云南省先后推出《云南映象》《丽水金沙》等一批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培育了云南民族村、傣族泼水节、白族三月街等一批民族文化旅游精品。推进迪庆州、怒江州初高中毕业生免费职业教育全覆盖试点,3239名学生受益。
共同进步 走在前列
2020年全面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2017年2月,云南省印发实施《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16—2020年)》,示范区建设实现实体化、工程化、项目化。
走稳小康路,靠的是制度。为确保《规划》不打折扣落地,云南省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通力合作的示范区建设工作格局,要求各级示范区成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同级党委主要领导担任;为确保项目资金落实到位,明确省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每年都要拟定示范区项目资金计划,与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签订承诺书;为加强监督检查,提出把示范区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全省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作为省级部门和州市党政领导班子履职、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
为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云南省着重抓好两支队伍建设,把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和熟悉民族工作的干部作为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如今,一大批把自己的前途、民族的希望与党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一大批懂得民族政策、了解民族情况、熟悉民族工作、对各族群众充满感情的领导干部和各类人才,正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坚力量和坚强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