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凡礼:难以忘怀的抗战记忆
踏着秋日的暖阳,迎着大街小巷飘扬的鲜红国旗,9月1日上午,记者走进位于白银市白银区四龙路的抗战老兵郭凡礼的家。
一头银发的郭老今年已经87岁高龄,但精气神还很足,手脚虽然慢点儿但仍然照顾着长期患病卧床的妻子。听记者说明来意后,郭老先是细心给妻子擦洗了脸和手,然后慢慢坐下来和我们细聊。
郭凡礼出生于1927年10月,是山东省嘉祥县人。郭凡礼的父亲是八路军游击队的一名营长。“从我记事开始,父亲就在外打仗,到现在都快记不清父亲的样子了。”在郭凡礼的记忆里,有关父亲的记忆少之又少,但两次给八路军送子弹的经历,却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当兵的种子。
那一年,郭凡礼12岁,为了支持在前线打游击战的父亲所在的部队,也为了多见几次父亲,郭凡礼先后两次通过日军占领区,将50余发子弹掩藏在装满麦粒的竹篮里,顺利送到游击队所在地。“那个时候不怕日本人,我知道父亲就是打他们的,八路军会保护我们。”从那时起,郭凡礼就立志,长大了要像父亲那样,当八路军,打小日本。
1942年,郭凡礼的父亲在一次战斗中腹部受伤,之后被同乡一名战友背回家中,在草垛中躲过日军的搜捕。家人得到消息后,立即赶往战友家中接人,但不幸的是,父亲在受伤第二天就因伤势过重牺牲了。
那时候,14岁的郭凡礼只有一个想法:“当兵杀敌,为父亲和乡亲们报仇!”然而,安葬完父亲不久,郭凡礼在一次出外寻找同村受伤的八路军战士的路上,被前来扫荡的日本人抓走了。郭凡礼和其他被抓的同胞一起,被送到济宁,随后被火车运到了当时的东北抚顺“龙凤煤矿”,在那里,郭凡礼挖了两年煤,这也是他记忆中最为痛苦的两年。
“那是赤裸裸的虐待,人命在那里不值一文。”回忆起那段往事,郭凡礼恨恨地说。日军为了彻底泯灭中国劳工的反抗意识,几乎每天都会用木棍殴打劳工。由于煤矿设施简陋,瓦斯爆炸、塌方事故时有发生。郭凡礼记得最严重的一次是,瓦斯爆炸事故直接导致130多名劳工被埋井下。
抱着“少挖一方煤,日本人的火车就少跑一公里”的想法,郭凡礼与其他矿工自发地用消极怠工的方式做着抗争。“每天下井后,井口都会留一个放哨的,日本人来了才干活,日本人不来不干活。”
1944年,郭凡礼遭遇人生中最为恐怖的一幕。那时,日军开始细菌战的试验,而郭凡礼所在的煤矿,则成了其中一个试验场。当时每天几乎都会有几十人或者上百人被注射后,关进一间间小房屋内。“被关进房子的,长的一两天、短的几个小时就会死亡。那时候尸体都是一堆一堆地被拉到山后边倾倒,就像倒垃圾一样。”日军对于人命的蔑视,在当时的郭凡礼心中全部转化为了仇恨。
1945年,郭凡礼的人生得到了转机。由于日本在中国以及太平洋战场上连续失利,对于煤矿的管理也逐渐放松。此间,郭凡礼和工友一同逃离煤矿,并在抚顺参了军。在战火的洗礼下,郭凡礼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1945年7月,我在胶东军区特务团作侦察兵。一次,在青黄公路掩护机关撤退的战役中,我身负重伤,长达10公分的弹片打进了我的后背。战斗结束后,在没有麻醉药的情况下,医生为了挽救我的生命,硬是把弹片‘拽’了出来。现在我的背上还留着疤痕。”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一天,郭凡礼激动不已。他说:“我这一辈子参加了许多战役,打了许多胜仗,但是从没有一次能够像那一天那么高兴过!”
“这两天我出门时看见街道上挂满了国旗,好啊!就应该让后人们知道新中国多么来之不易。牺牲了多少战士,死了多少无辜的老百姓,才换来今天的好生活,应该好好珍惜!”说到这里,老人的眼里噙满了泪水。
送我们出门时,郭凡礼说:“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就是我是一个抗战老兵,上过战场、打过鬼子。听说9月3日要在天安门广场大阅兵,我虽然去不了北京,但一定会在电视上看看这个盛况。”从老人的眉宇间,我们看到了一种执著的信念……(记者李保荣 通讯员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