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长通道”前世今生 中国政治生活别样风景

03.03.2016  15:50

  中国兰州网3月3日消息 每年中国两会,位于人民大会堂北门内的“部长通道”都被视为一道“信息长廊”。逢全体大会时,中央政府各部委局办的行政主官常会从此处经过。在网络流传的“记者拦部长指南”中,该通道亦因“鲜料”频出而排位第一。

  不过,对于参加本届两会的媒体人来说,昔日依仗的眼力和脚力本领可能要变一变了。据此间媒体报道,本次大会上的“部长通道”或将增加新的制度性因素,使更多部长与媒体形成良好互动。

   通道:采访区从无到有

  “部长通道”并非“一蹴而就”。2008年前,记者们可以在通道上自由围堵,场面有时较为混乱。据人大会议新闻中心微信公众号一则稿件回忆,“2007年两会,有一次记者们差点把通道旁的大花瓶挤倒,让工作人员捏了把冷汗。”从次年起,工作人员采取了新办法,在部长和记者间拉了道隔离线,并为媒体增设了拍照台、话筒架和音箱。

  工作不断改进,同时也有新的需求出现。当时有记者认为这样能采访到的部委负责人还是少,于是从2010年起,按照“推选加自荐”的原则,允许部分媒体工作者进入隔离线邀请部长答问。采访秩序虽有好转,但问题仍未彻底解决。

  2013年,一位女记者因在人民大会堂一天内就拦下了10位部长,而获称“拦部姐”并走红网络。不过第二年,她就感叹自己“失业”了。并将亲身经历撰写在供职媒体上,称当时不能“拦部”的遗憾“变成了可以轻松提问的喜悦”。

   部长:从“被保护”到“被引导”

  “拦部”功夫在此无用武之地的原因,是因为该届负责维持“部长通道”采访秩序的全国人大工作人员打破了沿袭几年的惯例,不再派记者代表,而是由工作人员充当“部长引导官”。该规定之下,某位被称为“最难拦”的部长,也没用太多沟通时间,就走上发布台就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人大新闻组工作人员魏兴曾参与并见证了“部长通道”的变化,他最早的角色是在人群中“保护部长”,而后来则成为部长和媒体的沟通桥梁。

  魏兴去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由记者代表拉部长的时期是一个过渡,他们最终希望把北大厅“部长通道”打造成这样一个品牌——能有越来越多的部长主动走到台前。

  人大工作人员还注意到,中共十八大之后,许多部长也越来越愿意主动到台前,这是各方面努力的结果。此外,从“追访部长”到“部长来访”,能够从制度上保证大会主题不被稀释、避免焦点转移。

   新规:离麦克风越近离民意越近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就新闻舆论工作指出,“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

  在春节后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要求,国务院各部部长、直属机构主要负责人都要主动召开或者出席新闻发布会,积极回应舆论关切。3天后,李克强又重申了此点,并表示,“‘现代政府’,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要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

  积极回应民意关切,有助于“坚定社会信心,给市场一个明确的预期”。今年北京两会上,“部长通道”能否继续提升权威信息的增量,继续展示自信、开放的国家形象,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道亮眼风景,值得观察期待。(记者 沈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