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点关于烧蝈蝈灶的琐事
每次路过县城兴隆市场口的小吃摊点,“洋芋,热包谷!”的叫卖声都会勾起我心底沉淀的洋芋情结,特别是烟熏火燎烧蝈蝈灶的情景。
蝈蝈灶,就是以地为锅台,锅台上沿灶膛边,用土块码起来像装蝈蝈的笼子似的锅,家乡人形象的叫这种烧洋芋的办法“蝈蝈灶”。这种吃法起源于农村,流行于农民生活拮据,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农业合作社挖洋芋的年代,在田间地头烧一锅洋芋,干活的都来一起分享劳动的喜悦。
首先,勘测最适合挖锅台的地形,虽然任何坡地都可以,但高手总能根据风向,把锅台挖在背风、离土质地酥软的崖较近的地方。一是为了烧火时不受风的干扰,使锅能够均匀受热,二是从崖上取土块方便。其次,按人数的多少,估算着在地上挖一个圆形的坑作为锅台,坑前面开一个像灶台一样烧火的门,算是完成了烧蝈蝈灶的初始阶段。接下来码蝈蝈灶更是耍匠人的时候。码怎样的形状,多高,土块合起来有多大的体积,能烧多少洋芋等结合起来,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崖上用铁锨撬一些大土块,抱来,让码灶人根据灶台的大小和高度自由选裁,一周一周小心翼翼地垒成如蝈蝈笼子似的圆锥形。土块的选择也是有学问的,一般底层的土块比上层的个头要稍大点,长而棱角少,越往锅顶,土块越小。如果技术不过关,不是码这边那边倒了,就是还没有烧好蝈忽然塌了,前功尽弃,甚至操持一下午,收工的时候还在码蝈的事是常有的。
锅码好,就开始烧锅。用干麦草或秸秆向内烧火,直到火苗把干土块舔的一半紫红的时候,整个土块就烧得滚烫,达到了最理想的火候。然后停火,从门中挖去中间灰烬,用另外的土块将门封严,用烧火棍将顶部的两三层土块拨入锅膛,在其底部捣碎、摊匀,然后一边将洋芋逐个掷入锅膛,一边用烧火棍将土块逐层一个个拨下去,这两个动作要同步进行,以保证洋芋和滚烫的土块能够间隔相混。就这样,直到土块放完,洋芋也就不放了。这时要赶快用湿土将小土丘埋严实,不能让里面的热气冒出来,捂一小时左右就可以开锅吃了。
这时候把锅的人是最牛的。不关你是天王老子,必须听他的,他说啥时候开锅就啥时候开,谁也不能干预。等时间差不多了,就开始用铁锨扒开灶门,一边小心地掏,一边给人分散。拿了洋芋的在旁边把洋芋捧在双手心,边搓边撅起嘴唇噗噗地吹土,虽然没有加任何调料,甚至还散发着一股生灰的味道,但依然喷香滚烫的洋芋把喂进嘴里。一时间热闹的场合安静下来,搓土的,吹土的,烧着呵气抢吃的,啧啧赞叹的,吃完取洋芋的……人影攒动,应有尽有,就像是狼吞虎咽地吃一桌饕餮盛宴。
有时碰到半生不熟的,也不挑剔,拿在手里照样津津有味地啃起来,以致闹出许多经典俚语,至今还在故乡人茶余饭后流传:“洋芋没血,只要暖热”,“你的那个生着哩!”“生了生硬啃呢!”“请哩光请不下!”……
洋芋的这种天然的吃法流传下来,包产到户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生活好了,不再把洋芋当成主食,洋芋成了餐桌上的一种可有可无的食品。如果馋洋芋了就煮一锅解解馋,再也找不到蝈蝈灶的痕迹。锅锅灶成了人们在茶余饭后闲聊时说给后辈的一段故事,一段存留于那个岁月里人们美好的回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