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份乡愁
作者和丈夫于2015年五一节时在兰州新区留影。
习近平主席2015年1月20日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家访时说:“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就会想念这个地方。——题记我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就读四年制高级中专的一名女学生,响应祖国的召唤,于1960年暑假毕业后的8月16日,和一批同学同乘火车,奔赴祖国西北艰苦地区报到,参加经济开发建设工作。在人生路上已漫步78载,这段时间也长也短,怀念老城旧址的感情似条红线,贯穿我的生命时空。
看老城旧址处新墙以外,那一片熟知、几十年难以忘怀的地方,内心万千感慨,尤其是从墙内走出,向远处眺望,感受更是奇特,那是一码色的似一条长龙蔓延的商业铺面。祖国改革开放几十年,老城这个地方发生莫大变迁,但是,旧址的景象犹在眼前。记得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有一句话“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句话让那个年代的青年人身心震撼,鞭策了那个年代的一群年轻有为的建设者,遵循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教导,争先恐后地贴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哪里艰苦哪安家”的决心书,为党、为人民、为祖国的西北地区经济开发和发展事业忠诚赤心作贡献。
老家那片旧址,曾有许多拖儿带女打工的乡亲们,住在那片碎煤粒覆盖的煤土层地面上,那是烧原煤开动的蒸汽火车头喷出的煤粒。盖满了密密麻麻的、古老的、板打土墙筑成的小房。住小房的人家用着旧青砖砌成的土炉灶烧水、做饭,柴煤并燃,日夜冒烟。土炉灶用的烟囱,酱紫色的,直径约1寸,长约5寸,是用黏土烧制成的瓦质筒,本是用作排水的管道。冬天,土炉放在房间里,做饭兼取暖;天暖和了,就把土炉搬到简易小厨房里烧水、做饭。家家门前,从天亮到天黑都围着几个小孩子,独立玩耍,独自吃喝,不哭不闹;各家的妇女们,用各自的乡音高声招呼,拉呱说话,也相互关照着,如同亲姐妹一般。
我22岁上班挣钱了,领到了第一个月的工资,便也像别家一样,一个月花1元钱,在这片小房中给67岁的老娘租了一间小房。从此,我们母女俩也能像那伙年轻嫂子们一样,能拉呱说话、吃红烧肉大米干饭了……
尽管五十多年过去了,我和丈夫内心那份“乡愁”始终未有改变,让我年年回望,魂牵梦萦……写上这些简陋的文字,以示纪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