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邀行家“谈瓜论果”致力建设丝路葡萄名城
中新网兰州9月12日电 (闫姣)入秋以来,干旱的戈壁“沙都”敦煌也偶尔迎来阵阵小雨,家住甘肃敦煌阳关镇龙勒村的袁智生因此发起了愁。“家里种有10来亩葡萄,下雨易导致裂口变烂,造成减产,影响收入。”他说,种葡萄也“看天吃饭”,好的时候能赚5万多元,反之则会亏损。
除了天气因素,在北京农学教授晁无疾看来,敦煌葡萄产业还有不少“病症”,例如,缺乏知名品牌,效益不高,劳力资源缺乏等。他建议敦煌借助历史文化,培育特色葡萄品牌,同时注重早熟葡萄培育,以避免天气影响,增强差异化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效益。
图为葡萄节期间,各路农学专家及客商在葡萄基地“谈瓜论果”。 王斌银 摄10至11日,“敦煌农耕文化论坛暨第八届葡萄文化旅游节”在甘肃敦煌举办。全国农业专家及客商一起“谈瓜论果”,为敦煌葡萄产业“问诊把脉”,也为打造“丝路葡萄”名城“传经送宝”。
敦煌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位于北纬40度,境内昼夜温差大、高温干燥、水热资源优越,被称为葡萄栽培的“黄金带”,是国内仅有的20个葡萄名城之一。敦煌葡萄历史悠久,早在唐朝就开始大规模种植。
晁无疾在《拼搏创新 建设丝绸之路葡萄名城》的主题演讲上表示,敦煌发展葡萄产业有四点优势:生态环境优越,葡萄品质优异;葡萄文化、历史资源丰富;农民管理葡萄精细;地处丝绸之路枢纽,发展优势明显。
借助以上资源优势,敦煌通过出台扶持政策、倾斜涉农资金、建立种苗基地,邀请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指导帮助等措施,大力发展葡萄产业。
现年63岁的袁智生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敦煌官方每年会组织培训,内容关于葡萄种植、管护、病虫害防治等,还连年举办“葡萄节”,“花式”推介本地葡萄,“做得很细致,所以这几年葡萄的价格高了,农民的收入也比以前好了”。
截至今年,敦煌共种植葡萄10.2万亩。“敦煌葡萄”已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有无核白、红提、玫瑰香等28个品种,品质优良,远销越南、泰国、俄罗斯等地。除鲜食外,敦煌葡萄所制葡萄干、葡萄汁、葡萄酒也深受消费者青睐。
常年指导敦煌葡萄产业的甘肃农业大学教授常永义说,今年的敦煌葡萄质量较往年有所提高,品种增多,管理也更精细,“接下来还要进一步培训农民,科学管理水肥,精耕细作,让葡萄质量‘再上台阶’”。
节会期间,敦煌农耕文化论坛、农产品展销会、葡萄鉴评、吃葡萄比赛、谈瓜论果论坛、产销链接论坛、政企互动洽谈会和特色产业基地观摩等活动还同时进行。(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