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古郡敦煌的现代复兴
中新社敦煌8月16日电 题:古郡敦煌的现代复兴
中新社记者 冯志军
8月15日晚,中国首部沙漠实景剧《敦煌盛典》在甘肃敦煌正式首演,融合有石窟文化、鸣沙山、月牙泉等诸多敦煌元素。其实,这部剧目半个月前就开始预演,以“古丝绸之路鼎盛时期敦煌风貌”贯穿始末,每场演出都座无虚席。
就像这部剧呈现的昔日繁华盛景,眼下,一批敦煌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相继启动,城郊轰鸣的机械嘈杂和城内不息的旅游车辆,沉默已久的古郡敦煌正在以现代的方式复兴。
自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以来,地处甘、青、新三省(区)交界处的敦煌已有2100多年的建制史。联通交汇了古丝绸之路南、中、北三线的这里被称为“丝绸之路第一枢纽”,历史上长期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和商贸中心,但随陆路丝绸之路的衰落而日渐“消沉”。
“丝绸之路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几乎都能在敦煌找到他们的文化记忆,包括壁画上的藻井、服饰、舞蹈、乐器,包括文献中的文字、人物、故事和书信。”敦煌市委书记詹顺舟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坦陈,但因为敦煌这个地方偏远、落后,此前这里“关注的人多,关心的人少”。
这一“状态”在中国官方出台“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前后逐渐有所改变。詹顺舟表示,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愿景并永久落户敦煌,这是敦煌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继盛唐之后、千年又遇的宝贵机遇。
敦煌方面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合作平台、国家外交主战场、人文交流平台、关键节点城市。
随着“敦煌复兴之路”逐渐上升至国家层面,此前面临基础设施落后和文化旅游产业匮乏等局面有所改善。在每年5000万元(人民币,下同)文化旅游发展资金引导下,当地文化企业去年达到328家,较2011年翻了两番,初步形成了文化旅游、文娱演艺、艺术品经营、文艺培训、数字动漫等文化产业体系。
据官方统计,2014年敦煌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8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11年3.2%提高至8.3%,文化产业成为继旅游产业之后又一新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随着敦煌国际航空口岸迎来日益密集的国内外航班,敦格铁路建设顺利推进,加之辐射四周的公路陆续通车,敦煌已建或正在建大唐文化街、酒吧文化街、商业步行街、特色小吃街等特色街区。
此外,文化自然遗产的保护亦是敦煌现代复兴路上的大事。近三年来,官方投入逾7亿元,实施了鸣沙山月牙泉、玉门关、河仓城、悬泉置遗址、阳关遗址、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利用工程,以科学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与此相伴的是,这座旅游名城在今年入夏后游客量持续呈井喷态势,庞大客流不仅使当地多个景区不断刷新单日接待量最高记录,也为其复兴之路增添了不少人气。
敦煌市官方披露,今年1至7月,敦煌接待游客人数达346万人次,同比增长38%;旅游收入达到33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户外体验、参与、自助类项目成为旅游新热点。
然而,敦煌的建设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敦煌得到的国家支持、投入、倾斜与其地位、作用、使命不相匹配。”詹顺舟说,比如敦煌机场扩建和口岸建设严重滞后,靠本级财政投入进行城市改造和功能提升进展缓慢。(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