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破解农村“白色污染”难题

31.07.2015  12:59
原标题:通渭:破解农村“白色污染”难题

而今,通渭县第三铺乡万岔村青山环绕,绿意盎然,一片片地膜玉米生机勃勃,长势喜人。令万岔村村民津津乐道的是,多年来,造成农村“白色污染”的废旧农膜,终于可以被回收利用,变废为宝了。

这几天,村民王成把收集好的废旧农膜送到村里的回收点,换回了3捆新地膜。万岔村党支部书记万怀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4年,全村废旧农膜回收36吨,村民增收12960元。”这只是通渭县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通渭县紧盯创建全国现代旱作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目标,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走出了“修梯田—调结构—搞养殖—建沼气—肥还田—再种植”的旱作循环农业发展路子。今年,全县推广全覆膜种植102万亩。

然而,大量废旧农膜造成的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为此,通渭县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理念,构建行政推动、政策扶持、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有效促进废旧农膜的回收和再生利用。2009年以来,全县累计回收利用废旧农膜1.96万吨,回收利用率达67%。其中,今年已回收4700吨,回收利用率达82%。

在废旧农膜回收工作中,通渭县将废旧农膜回收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一并纳入县政府年度目标管理责任进行考核,按覆膜面积、农膜使用量给乡镇分解下达回收任务,并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同安排、同检查。

为抓好落实,通渭县把废旧农膜回收与农村环境整治相结合,给群众讲道理、摆事实、算效益账,广泛动员群众大力回收废旧农膜、清理村庄垃圾和渠道淤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通渭县还把废旧农膜回收和农技推广应用相结合,大力推广一膜两用、适时揭膜等技术,并推广使用厚度大于0.01毫米、耐候期大于12个月且符合国家其他质量技术标准的农用地膜,严禁使用厚度小于0.008毫米的农用地膜,切实解决了超薄农膜易破碎、不宜捡拾和回收利用难度大等突出问题。同时,把集中回收和建网点相结合,在县城设立废旧地膜回收总站,各乡镇设立废旧农膜回收站27个,各村设立废旧农膜回收点332个,形成了县有回收企业、乡镇有回收站、村有回收点的回收网络,有效促进了废旧地膜回收。

为保护农民和企业双方利益,通渭县制定了废旧农膜每平方米120元的最低收购价政策,确定两家定点回收企业在各乡镇建立回收网点统一回收。县财政按照回收量直接对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企业进行补贴。同时,由乡镇政府对向回收网点交售废旧农膜的农户,每吨补贴运输费100元。全县还把残膜捡拾机作为农机推广的重点机械,给予农机具购置补贴。目前,全县废旧农膜年回收利用能力达5000吨。

通渭县坚持产业开发、沼气建设和生态治理有机结合,走以种促养、以养带种、种养加良性互动的发展路子,以变废为宝。采取“农膜生产—全膜种植—废膜回收利用”和“全膜种植—发展养殖—建设沼气—沼肥还田”等模式,解决农业资源浪费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加快推进农产品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化进程。位于东川工业园区的宏鑫农业科技公司,将收集来的废膜经过清洗、加工,制成了崭新的各色地膜大棚膜系列等,实现二次利用。像这样的企业,通渭已有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