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榜罗镇:岁月风雨中未曾磨灭的红色印记

13.09.2014  11:43

  榜罗镇笼罩在一片烟雨中

  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经过通渭示意图

  2009年落成的榜罗会议纪念馆

  榜罗会议时的党中央主要负责人大型人物浮雕

  榜罗会议遗址内景

  这幅油画描绘牛谷河畔文娱联欢晚会的欢快场景

  红军所使用过的马灯

  红军所使用过驳壳枪

  红军所使用过的草鞋等文物

  圆嘴山的红军长征纪念馆

  曹家岘战斗遗址

  在这棵核桃树下红军召开了连以上干部会议

  榜罗镇上的“红军一条街”

  榜罗镇位于定西市通渭县西南部,地处定西、天水两市辖区的通渭、陇西、甘谷、武山四县交界地带,镇区中心距县城94公里,属典型的温暖半干旱区。榜罗镇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名镇。1935年9月26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七千余人到达榜罗镇,9月27日晚,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史称“榜罗镇会议”,确定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到陕北去会合红二十五军、二十六军,巩固和发展陕北革命根据地,把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榜罗镇会议是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继遵义会议以来的第二次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因而彪炳史册,功垂千秋。

   长城堡垒高耸矗立,登高远眺,临风怀古,情怀也会变得慷慨激昂

  9月9日中午在芳草园小憩,阳光和煦、花草静好。邻座一位老者的收音机里播放起毛泽东的著名诗篇《七律·长征》,心中一动,原来今天是毛主席逝世38周年的纪念日啊!“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让我想到在去年6月记者去定西分水岭采访时,曾专程探访长征途中毛主席曾在岷县住宿过的一座小山村——旋窝的情景。

  记者找见了毛主席在旋窝村曾经住过的一座带有厢房的老式堂屋,檐上铺着青瓦,檐下四根明柱粗壮有力,四扇木门,左右各有一个大窗户,屋子看起来十分结实,但因年代久远而显得陈旧。据说大气磅礴、豪情激荡的杰作《七律·长征》就是在这间普通的民居完成的。

  这种观点的推测依据是毛泽东长征中的许多著名诗篇都是在红军进军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触景生情而写成的。如《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以及《清平乐·六盘山》等。《七律·长征》也是这样。9月17日凌晨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的同时,又传来红四团在大草滩村取得战斗胜利的喜讯,因此有可能毛主席的这首诗是1935年9月17日开始构思于达拉梁,19日创作于旋窝村。

  到后来,我看到一些文献资料,说通渭才是这首诗的首发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说来也巧,离开芳草园时,忽然接到通渭县榜罗圆嘴山红色纪念协会会长王廷臣的电话,他说,今天在圆嘴山举行了毛泽东逝世38周年的纪念活动。小小的山头上是人山人海。想去看看,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只好约在次日上午再去榜罗镇。

  9月10日9时,一出兰州,天空已是铅云密布,两个多小时,到通渭县境内时,已是一途风雨疾走。榜罗镇位于县城西南方向的34公里处,地处通渭、陇西、武山、甘谷四县交界之处,“榜罗”一词系吐蕃语译音,一说为“盆地”,其原意为“骡马市场”。从古至今,榜罗几易其建制,如今是通渭西南部最大的建制镇。

  同行的通渭县农牧局副局长马健武曾在临近榜罗的第三铺乡任职过,他说,这里是典型的陇中黄土沟壑区,去榜罗镇,中间要翻越三座山岭。采访车行进在山岭上,层层的梯田里仍然站立着没有收割的庄稼,叶脉深绿,飘舞缨络的是包谷,色块明黄,像是挂毯的是糜子。打开车窗,擎满雨丝的空气非常爽净。

  马健武说,榜罗镇可谓历史悠久的古镇,据史料记载,榜罗镇境内早在秦汉以前就有人类生活,至今在陇公路附近的四新、坪道、桃园村的山岭之上,还有秦长城绵延20余公里,长城堡垒高耸矗立,登高远眺,临风怀古,情怀也会变得慷慨激昂……

  榜罗镇的桃园村据传是东汉夫妻诗人秦嘉、徐淑生活过的故地,在岔口村的山坡上至今完好无缺地保留着他们的合葬墓。两人少小皆孤独,但他们敏而好学,青年时就已才华出众,博通经史,精善诗文,便赢得“夫妻诗人”的美名。他们的诗作文字流畅清新,纯朴深厚,从语言风格上一扫汉赋的诘屈聱牙和堆砌铺陈之风,推陈出新,显示出平易自然、朴实无华之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显赫的位置,今存的秦嘉《与妻书》、徐淑《答妻书》以“彼此铭心砺志,互矢忠诚”的真情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而榜罗镇在多情的人眼里,也成了凭吊忠贞爱情的圣地。

  像是呼应我们的话题,蒙蒙细雨,让周边莲花瓣聚拢的山岚之上变得云雾缭绕,一座绿树掩映的秀美小镇像花蕊般显露出来。

   据说那天的会议开到很晚,房间里的油灯几乎是彻夜亮着

  来到榜罗镇,街道没有行人而变得冷清,雨声打在雨伞之上响彻如歌。我们很快找到了处在镇子中心位置的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在馆区的院落中间,有一棵树冠如擎天绿伞的老核桃树,在绿油油的叶片中间,结满了繁密的果实,煞是让人喜爱。

  我在想,如果在炎炎夏日,搬一把藤椅,躲在匝地的绿阴之下,该是何等的惬意。马健武说,这棵核桃树和我们此行要了解的红色文化可大有关联,一会参观完纪念馆你就明白了。

  纪念馆为框架式结构,远处看就像一块坚毅、质地细密、硕大无比的花岗岩。

  一进大门,迎面的墙壁上是一幅大型的浮雕,展示的是当时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五常委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博古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说,2009年新落成的纪念馆占地面积六百多平方米。馆内布展以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主题,由序厅和4个单元组成,通过翔实的史料、图片、图表、实物,综合运用各种现代高科技手段,精心设计布局,全面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红25军及红一、二、四方面军在长征途中过境通渭时的历史画卷。

  磕碰得变了形的水壶,锈迹斑斑的子弹、飞机炸弹、手雷,被红军战士的手和肩磨得溜光的扁担、背篓、提篮……还有那书写在墙上、门窗上字迹斑驳的“取消中央军的百货厘金”、“取消一切苛捐什税”等各种宣传标语……这些遗留着红军战士体温和鲜血的遗物,铭刻着一段红色的记忆,让我们的思想穿越岁月的风烟,重温那段血与火交织的战斗岁月。

  在参观纪念馆的过程中,大厅里一直回荡着毛主席略带湖南口音的讲话声,莫非是在播放革命体裁的影视剧。到了跟前,在发现全cg动画展示的榜罗镇会议的超逼真画面。毛泽东在房间内缓缓踱步,讲解他的大胆构想,其他的领导人中,有人凝神谛听,有人在做记录,还有人点头表示赞许……

  他们在讨论什么大政方略呢?

  而另一幅大型油画展示的却是红军将士在打麦场上的一棵大树下开会的场面。毛泽东的手势仍然有力,充满自信。而他周边的人们的眼神显然是明亮的,那一定是胜利的光芒。那树我越看越熟悉,怎么看都想有点像是前面在纪念馆院子里看到的那一棵大核桃树?

  带着疑问,讲解员引领我们出了纪念馆,来到大门右侧隔开的一个小院。院落中的房子古朴素雅,摆放的器物简单陈旧,但真正的榜罗镇会议的原址就是在这里,原来在1935年的时候,它还是当时的榜罗小学的一部分。当年9月26日,由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突破渭河封锁线,占领了通渭县南部重镇——榜罗镇。26日当天,敌机进行骚扰轰炸,所幸红军将士无有伤亡。当晚,毛泽东住宿在原榜罗小学的校长室。

   他们身上单薄的衣衫早已被雨水湿透,胸中却血脉偾张,热烈的掌声响彻了打麦场的上空

  校长室里条件简陋,但这里有毛泽东十分喜爱的书、报、课本以及一些文具,陈设也很整齐、干净。在这里,毛泽东住宿了三天三夜。

  而在五天前,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到达了宕昌县的哈达铺,从几张在邮政代办所发现的报纸上得知陕北有红军活动的消息,当时毛泽东的脑海里已经有了把长征最后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构想。而在榜罗小学的校长室里召开的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根据入甘以来取得的大量情报,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认真分析了国际国内的形势,最终作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去、以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的战略决策。

  据说,那晚的会议开到很晚,房间里的油灯几乎是彻夜亮着……而这盏灯最终点亮的是红军战士们的心灯,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

  1935年9月28日清晨,在蒙蒙细雨中,在原榜罗小学南侧打麦场上的核桃树下召开了全军连以上军政干部大会。

  就是记者看到的那棵根深叶茂的老核桃树下,80年前的那个九月,中央红军吹响了“到陕北去”的号角。会上,毛泽东传达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的新决策,进行了政治动员,向全体官兵正式宣布:“陕甘革命根据地是抗日前线,我们要到抗日前线去,任何反革命不能阻止红军去抗日!”毛泽东用他诗人的激情,以洪亮的声音号召麾下的将士们:“同志们!努力吧!为着民族,为着使中国人不做亡国奴,奋力向前!红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已经表示给全中国、全世界人们看了!让我们再来表示一次吧……”

  随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陕甘支队司令员彭德怀、副司令员林彪在讲话中也阐述了北上抗日的重要意义,要求各纵队整顿军容军纪,做好进入陕北苏区的准备。

  虽然也是这样的冷雨,他们身上单薄的衣衫早已被雨水湿透,胸中却血脉偾张,热烈的掌声响彻了打麦场的上空。

  在榜罗镇小学,我们参观了毛泽东和张闻天所住过的房间,而其他的主要领导同志旧居分布于全镇多个地点。找到其中的住宿旧址,基本上都是土质院墙,土木结构的老房子,一看就是典型的清末民初民居建筑,室内家具基本保持原样。指战员住地有土堡和北街两处:北街,当地人称为“红军一条街”,位于镇北,这条街保存较好,原有建筑大都尚存。当年红军指战员住宿于该街,其形制为民国时期的土木结构房,间间相连,临街为商铺。

  而镇南有一座圆形的土堡,修筑于清代,向我们展示了通渭千堡之县的魅力。马健武说,民国时期,它里面驻扎着反动民团,红军到达后,作为红军警卫团的住地,拱卫了榜罗镇会议的成功召开。

  专家分析,红军之所以能够在榜罗得到机会休整,与榜罗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榜罗地处陇西盆地之中,四面高山环绕,大道沿山梁而过,相对封闭,构成了红军在此活动的天然屏障。但同时榜罗当时经济、文化相对比较发达,是四县交界地带最大的集贸市场,这也为红军的生存、生活提供了物质生活保障。

  乐观、自信、充满希望的情绪像火焰般升腾。9月30日下午和当天晚上,在通渭县城南面的牛谷河畔的沙滩上,红军举行了文娱联欢会和大会餐,将士们高唱《国际歌》。红军在长征路上高唱《国际歌》可见的记载有四次:翻越夹金山前在硗碛的头道坝、原榜罗小学南侧打麦场、通渭县城南面的牛谷河畔的沙滩、长征终点吴旗镇。嘹亮的歌声直冲云霄,整个会场洋溢着长征以来少有的欢快、热烈的气氛,每个战士的脸上都充满了希望的光芒……

   从此红色文化就一直流转、传承在这片热土之上

  在榜罗镇边有一座小山,有个形象的名字叫圆嘴山。圆嘴山最小,站在上面却可以俯瞰到榜罗镇全境,至今,山顶上还有毛主席当年的“拴马树”。十年前,当地群众就自筹资金在山上铸起了一尊毛泽东的铜像,表达心中的崇敬之情。而现在可以看到在山顶之上,耸立起造型美观、气势恢宏的圆嘴山红军长征纪念馆,与山下的榜罗会议纪念馆遥相呼应。早先打电话的王廷臣会长一直在那里等待我们的到来。

  圆嘴山红军长征纪念馆馆顶设计,参照八角红军军帽,馆中陈列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及十大元帅铜像,威武刚直,栩栩如生,入馆瞻仰让人肃然起敬。

  王廷臣说,陕甘支队在榜罗住了三天四夜,得到了极好的休整,确立了继续转战的方向,同时,也给榜罗这个小镇烙上了不可磨灭的红色印痕,从此红色文化就一直流转、传承在这片热土之上。得知圆嘴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基本上是由民间集资500余万修建而成,记者感到非常惊讶。王廷臣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50万元积蓄,而另一位名叫商琼的当地建筑商一开始承揽了纪念馆的施工项目,预计能挣七八十万元,但到最后他分文不取,还扩大投资,“挣钱的最后变成给钱的了!”还有许多人放弃了休假,不计报酬,四处奔走,王廷臣说:“说到底,都是因为大家心中涌动着一种红色的信仰。”

  下得圆嘴山,在苍茫的暮色中,记者一行又赶往县城的文庙街小学,在那里,我们将寻找有关于《七律·长征》的终极答案。

  在文庙街小学,矗立着一座“V”字形纪念碑。王廷臣说:“你现在已经站在一代伟人当年激情朗诵《七律·长征》的地方了!”

  我仔细查看了纪念碑后镌刻的文字,大意是说那是个月明风清的夜晚,这里激荡着磅礴的诗情。晚会上,毛主席激情满怀地朗诵了他的著名诗篇《七律·长征》,这也是第一次为世人所知。

  我在想,不管是《七律·长征》创作于岷县旋窝村,还是通渭的榜罗镇,这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关于长征这首史诗般的作品的完成,意味着中国革命已经走过了最艰苦卓绝的阶段,此后将会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正如毛泽东在自己注解这首诗的时候写道:“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文/图 记者 刘小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