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通渭大旱之年全膜覆盖技术显威力
通讯员 王继红 赵世军
“今年虽然大旱,但全膜玉米亩产还是达到了1000斤。”全膜覆盖技术的支撑,让大旱之年通渭的金秋,显露不出丝毫旱象。徜徉在通渭农家的庄前屋后,金黄色成为这个秋天的主色调。院子里摊的、大门外堆的、檐台上码的、屋顶上晾的、架子上摞的、墙上骑的、树上挂的……一串串、一簇簇、一垛垛,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展现着丰收的画卷;一张张农人憨实的笑脸,映照出辛劳一年获得丰收的喜悦。
在通渭最为干旱的常河镇阳坡村、张堡村,李店乡老庄村,谈及全膜覆盖技术,村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
“虽然今年大旱,但我种植的8亩玉米、4亩马铃薯、3亩小麦、2亩胡麻,全都获得了大丰收。”正在往檐台上搬码玉米棒子的常河镇张堡村刘堡社村民刘永奇满脸洋溢着丰收的喜悦,“8亩地里产的玉米棒子就这么多,估计收入8000斤不成问题。”
今年,通渭遭受了罕见的春夏连旱,可刘永奇的庄稼缘何能实现丰收?其“秘诀”就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刘永奇说,在政府的大力帮扶支持和干部的积极动员引导下,去秋今春,几乎每个村的川台地都用上了全膜覆盖技术,在大旱之年,庄稼才经受住了“烤”验。“我们这里十年九旱,不覆膜就没收成。今年露地种的庄稼籽种都没收回来,但我种的全膜玉米亩产达1000多斤。”李店乡老庄村老庄社村民祁建业说起秋覆膜的好处,更是津津乐道。祁建业说,全膜覆盖技术使原本“贫瘠“的土地变成了亩产上千斤的“良田”。
现在,村里靠种植全膜玉米年收入一两万元的农户很多。全膜玉米种植不仅让家里有了存粮,也解决了平时的花钱问题。“十年九旱、广种薄收”一度是通渭农业最脆弱的见证。全膜覆盖技术,实现了“春旱秋抗、秋雨春用”,也让这块贫瘠的土地变成丰厚的“粮仓”。“我种了一辈子地,以前种啥庄稼都不成。自从用上全膜覆盖技术后,这些干旱地里种啥庄稼都成,正常年景全膜玉米亩产1500斤以上。今年春夏连旱,虽说有些减产,但全膜玉米亩均产量都还是上1000斤了。”正在田间覆膜的阳坡村王坪社村民王瑞臣深有感触地说。今年64岁的王瑞臣亲身经历见证了旱作农业发展的历程。他回忆说,以前,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遭灾、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1998年前后,塑料地膜传到村上,县乡农技干部指导着推广平半膜、单起垄半覆膜、平铺全膜,但象今年旱情这么严重的话,那些技术也不顶用。真正使他们保产增收的还是从2007年开始大面积示范推广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从此,他们在农业发展上彻底走出了困境,年年有丰收,家家有余粮。采访中,农民们异口同声,全膜覆盖技术充分挖掘出了粮食增产的潜力,给旱作农业上了“保险”,改写了贫瘠山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