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备武艺西北第一拳

04.08.2015  02:38

马令达演示通备拳

    说起通备武艺,它并不是兰州土生土长的地方拳艺。但在兰州说起武术,又不得不说起通备武艺。概因由马凤图带到兰州的通备武艺,在几代人几十年的发展、传播之后,已经成为了甘肃乃至西北最著名的武学体系。通备武艺在西北诸省广为流传,传习者众多,奠定了通备武学成为西北第一拳的地位。

    马凤图是何许人?为何在甘肃乃至西北武林会有如此响亮的名号?话说马凤图1888年出生在河北省沧县杨石桥(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一个世代习武的回族家庭,祖父马捷元、父亲马化堂、舅父吴懋堂都是当地著名的武师。受家庭传统影响,马凤图、马英图等兄弟从小习武,个个都身手了得。

    据资料记载,马凤图宣统元年(1909年)考入天津北洋师范学院,后加入同盟会为“燕支部”主要成员,1920年与弟弟马英图在河南投奔冯玉祥部队。好男儿要当兵,对于习武之人来说,部队为马凤图兄弟提供了更好的发展舞台。1924年在张家口与张之江创办冯部的新武术研究会,主编《白刃战术教程》。期间与胞弟马英图一起创编了寓枪于棍的“风磨棍”;被西北军广泛用于训练和实战的“破风八刀”以及劈挂拳第三路飞虎拳。

    据说,当时马英图成立的大刀队习练的就是“破风八刀”,其每招每式都干净利落,刀刀可中敌之要害,是专门针对敌人擅刺的特点编制的,在战场上与敌人肉搏,取得了很好的战绩。

    1926年马凤图随西北军进入甘肃,由此也开始了他研究、传播通备武艺。马凤图先后创建张掖国术馆,甘肃、青海两省国术馆,并任副馆长(当时由省政府主席兼任各省国术馆长)。解放后从事医学工作,历任甘肃省政协委员,省民革常委,省武协主席,省中医协会主席等职。马凤图从事武术活动延绵七十多年,以毕生的精力从事传统武术的研究与发展,他创立的“马氏通备拳”体系,撰写武理手稿两百多万字,使得通备武艺成为了非常全面的一个武术派系,包括徒手、器械等众多武术套路在其中。

    马凤图三子马令达回忆说:“我父亲从小在河北学武,当时就是学通背拳,之后又去东北学习通背。来到甘肃后,一边工作一边在业余时间练拳、授徒。而且父亲将河北和东北通背拳与兰州本地拳术相结合,经过四十多年的研究,创立‘马氏通备拳’体系,倡导‘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的拳理,主张‘文通武备’,终使通备武艺深深根植于兰州。

    闭门自珍是导致目前很多武术门派和套路习练者人少或失传的主要原因之一。但马凤图在对通备武艺的传播上,却做到了广泛传播,从兰州辐射甘肃,从甘肃辐射西北,从国内传到国外。目前,在日本、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还成立专业性很强的“马氏通备武术联合会”。

    通备武艺传承系统,主要是因为在马氏一族传承很好。马凤图有四个儿子,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马明达,因他们对弘扬传统武术与通备武学卓有贡献而被武术界称为“马氏四杰”。“马氏四杰”现在已经功成名就,但他们年轻时也有不少叛逆的故事。马令达告诉记者:“虽然家庭环境让我们责无旁贷地选择了武术,但在年轻时还是多少有过一些排斥的。记得有一个阶段我非常不想练武,尤其是挨饿的那几年,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力气练武啊,但父亲却不准我停下来,不练那是要挨揍的。现在回想起来,正是有了父亲的严格教导,才让我有了今天的成就,尤其是父亲常对我们说‘武术不光是一门技艺,更是一门学问。’让我们对武术有了更高的认识。

    在兰州,通备武艺的传承中还有两位重量级的外姓弟子,一位是张克俭,一位是王得功。兰州市武协副秘书长张建存说:“张克俭是工人出身,后调到武汉体育学院任专职武术教师,主要就是教通备武艺。王得功在我市也是非常知名的武术家,他一直在兰州开班授徒,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有很多徒弟在上海等地担任武术教师,推广通备武术。”        记者孔德胜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