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为了孩子们的未来 追记河南郸城秋渠一中校长张伟
蜡烛燃尽,光明却长留人心。在42年生命旅程中,河南郸城县秋渠一中校长张伟用20年的坚守,扛起一所农村学校的希望,守护着一群农家子弟的未来。
“让农村孩子上好学”
张伟生前72小时是这样的:3月15日,周六,在学生宿舍楼前修水泥地坪一整天。16日,周日,白天指导中招考试练习,晚上值夜班,处理一起学生纠纷直到夜里1点。17日,周一,上午参加中招备考会,16点召开全体教师会;17点,召开全体班主任会;19点40分,吃完饭,他急匆匆去办公室,准备参加20点20分校领导班子会。19点53分,张伟突发脑干出血倒下……
张伟有一句口头禅,当老师是个良心活儿。
1994年,张伟大学毕业。在周口市区一家知名企业当副总的表舅,让其去担任公司办公室主任,月薪2000元,相当于当时教师工资的10倍。贫寒出身的张伟认为不能背弃读师范的初衷——“让农村的孩子上好学”,毅然选择回到秋渠一中教书,一干就是20年。
秋渠一中连续多年教学质量全县倒数,校舍破败不堪,仅剩300多人。他把上好每一堂课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只有自己肚子里有货,上了台才能有灵性。”“听他的历史课和语文课,能品出《百家讲坛》的味道,还没听过瘾,下课铃就响了。”一位学生说。
2004年8月,张伟接任秋渠一中校长。他烧的第一把火就是课程改革。如今秋渠一中的课堂上,每节课老师只讲15分钟,剩下的30分钟都由学生来“讲”,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再进行讲解。互动式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积极性。
“这里的学生更需要我”
张伟家离学校只有300米,但他却很少回去。“工作忙,实在没办法。”张伟说。“就是为了方便值夜班。搬到宿舍和学生们同吃同住,也能第一时间掌握孩子们的动向。”张伟的“借口”被妻子一语道破。
张伟一家四口常年住在学校两间不足20平方米的蜗居里。一张床、一张旧桌子、一个布衣柜、一台旧电视机和一套3年前花740元买的布沙发组成一个简陋的“家”。房间里唯一醒目的是摆放在床头的“郸城县首届十佳校长”“河南省优秀教师”的奖杯和奖牌。
人人都说张伟是条汉子,四舅李景文却说:“他就是个‘傻子’!干起活来一点都不惜命,能稍微抽点空买药吃,或者出事前两天能多睡上一两个小时,也不会走恁早啊!”说着,眼泪夺眶而出。
办好秋渠一中,让张伟成了当地的“名人”。2012年,一家私立高中向他开出年薪20万元、安排家属到后勤岗位等优厚条件。而此时的张伟要用2000多块钱的工资给患有乳腺癌的母亲看病,还要供两个孩子读书。
“这里的学生们更需要我!”开学后,又见张伟那个熟悉的身影奔波在校园里。
对此很多人说他傻,“不知图个啥!”乡亲们嘴里这样说,脸上却是满满的敬意。
“为农家点亮希望之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秋渠一中从全县综合量化后三名一跃成为前三名的公立初中,在校生也从原来不足400人增长到1100多人。
校园展板上,有人写下《江城子·送恩师》的缅怀文字:“春风化雨花含泪,杨柳不语,天地同悲。千里送君,君不识,泪满衣襟……定将后浪推前浪,承遗志,看前方。”
“张伟是用自己的生命为农村家庭点亮了希望之灯。”秋渠村委会主任王永安说。在记忆里,张伟一直在匆匆赶路。他经常见到张伟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拎着包,匆忙走在乡间小道上。
原来,秋渠乡地处偏远,一些孩子早早辍学。为此张伟经常到学生家中走访,并拍着胸脯保证:“把孩子交给我,我把他当成自家孩子,一定培养好。”秋渠乡的百姓在心中给张伟记了一笔账:20年来,他把知识的种子播撒进数千名孩子的心田,近百名学生走进了大学校门。
“忙完了这段时间就一定……”这是张伟对妻子常说的话。韩春英知道,“忙”是常态;可怎么也没想到,“这段时间”竟然成了永远。“陪患癌症的母亲做次检查;带从未坐过火车的妻子坐次火车;和迎战高考的女儿好好吃顿饭。”这三个未竟的心愿成了张伟永久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