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柴生芳求学入职的艰辛历程:天边飘过故乡的云

28.09.2015  10:07

    原标题:天边飘过故乡的云——追记柴生芳求学入职的艰辛历程

  韩纲

  柴生芳仔细读过的书,艰辛走过的路,认真做过的事,潜藏在内心和记忆深处,渐渐勾画出他的改变与成长。从贫寒出身到负笈燕园,从西北考古到东渡求学,从省委转型到扎根基层,他的理想、信念、意志越过汗水越过艰辛,总在不为人知处默默拓展奋力延伸……

   一、苦涩年华(1969年7月至1986年8月)

  清人李良栋笔下“深谷峻坡山无峰,万顷千畴出横空”的天下黄土第一原——董志塬,以其特有的苍凉质朴与深沉厚重,哺育出无数优秀儿女。1969年7月3日,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南义乡北庄村一个贫寒农家,6个儿子中的老五柴生芳出生了。

  日子过得格外沉重,父母将费尽周折借来的养牛养羊款,挪作孩子们的学费。上小学时,柴生芳背着母亲用花布缝制的掉在屁股下的大书包,装着翻没了棱角的书本,风雨无阻往返于3里外的村学。夏天他穿着分不清颜色的背心,脖上流下一道道汗水,笑脸憨憨的;冬天他穿着磨没了后跟的布鞋,双手插进掉棉花的袖筒,小脸冻得通红。

  人生莫惧少年贫。虽然无法抗争生存的条件,但他从不降低学习的标准。偶尔起床迟了,会嫌父母没有尽责,抓起书包就往学校跑;放学了就帮家里割草喂猪、拉土垫圈、深沟抬水,手勤脚快从不偷懒;晚上趁父母睡着,偷偷点煤油灯看书。那时煤油限量供应少得可怜,他不知挨了多少骂,抹了多少泪。

  高中时学校离家30多里,他每周步行来回一趟,在曲折山路上艰难跋涉。一周要上6天课,家里就烙6个大黑面锅盔,再捎点咸菜当伙食。把馍馍用开水一泡就是一顿饭,夏天有点馊了也不例外。

  1986年高考,柴生芳以优异成绩勇夺庆阳市文科状元,成为宁县屈指可数被北大考古系录取的天之骄子,但他来不及高兴,就拉着架子车到县城卖西瓜凑学费。离开生养哺育了17年的董志塬时,他深吸一口浸入到骨髓的泥土芳香,深情凝望见证过沧桑的老屋场院,充满了感伤眷恋,倍觉故土难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