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伤风化还是迫于无奈 公共场所哺乳是谁的尴尬?
随着“北京地铁哺乳事件”升级,舆论对于公共场合能否哺乳的争论还在持续。虽然在公共场所推进母婴室建设的呼声已存多年,但是,在一些公共场所中母婴室或存在盲点、或形同虚设。有观点认为,全社会应该理性科学地对待公共场合的母乳喂养,公共设施的规划设计也应遵循以人为本理念,科学配置母婴室。
地铁哺乳照片引发的争议
11月27日下午,一张女子在北京地铁上哺乳的照片在网络上流传开来,随后被网友“北京往事网站”转发并称“公共场所注意举止,不要裸露性器官”。
微博经转发后,迅速引来网友争议,公共场所哺乳也一度成为网络热门话题。舆论潮中,最初拍照与转发的两名网友相继删除言论并在微博上道歉。
该事件的当事人、哺乳妈妈杨女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所有母亲都是无奈的情况下才在公开场合哺乳的,当时自己已经在不影响哺乳的情况下尽可能遮挡自己身体。同时,她坚持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此事,因为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维权为妈妈们争取权益。
11月29日下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通过官方微博对“北京地铁哺乳”这一事件进行了声援,称:“母乳是宝宝最自然健康的完美食物,不可替代。按需喂养,第一时间进行母乳喂养是每一位哺乳妈妈和宝宝的权利,包括在公共场所”,并表示“婴幼儿也有享受公共资源的权利”。
之后,世界卫生组织也透过微博发声:“她们应该被提供友好的环境设施来进行母乳喂养。”
记者查阅《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并未有地铁哺乳的禁止性条款。有律师指出,妇女在公共场合哺乳,既不违法,也不违规。而对于在公共场所建立母婴室的需要,法律上尚无强制性规定。
妈妈们的“喂奶困扰”
此次地铁哺乳事件发生前,公共场所哺乳所致的纷争已频见报端。比如,今年10月,江苏常州一位年轻妈妈在公交车上哺乳,被另一女乘客辱骂“不知羞耻,丢人丢到外面了”;今年8月,重庆的陆女士因当着小叔子的面给孩子喂奶,被其父骂“有伤风化”。
“谁也不想在公众场合暴露自己”,家住河北沧州的哺乳妈妈瑶瑶有一个1岁的宝宝,她告诉中新网记者,妈妈们当众哺乳,很多是出于无奈。“小孩只知道饿了要吃,而且得不到满足就会哭闹,当妈妈的为了不影响大家,只能当众哺乳。”瑶瑶说。
由于奔波两地,瑶瑶经常需要带着孩子坐高铁、赶飞机,她说,一些车站和机场设有哺乳室,但高铁上没有哺乳室,她只能去洗手间,或者通过简单遮挡在座位上喂奶。
为了避免尴尬,瑶瑶也曾使用过哺乳巾,试图在哺乳的时候简单遮挡,但是后来她发现这并不实用,稍不注意捂着孩子,也会让孩子不适。
北京协和医院妇科主任医师刘珠凤告诉中新网记者,婴儿的生物钟非常准时且敏感,应当按时喂奶,在公众场合哺乳的妈妈们可以使用一些遮挡物。
“母爱第一,孩子哭闹要吃时,母亲是会不顾一切的,所以人们对哺乳妈妈们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刘珠凤说,目前对于哺乳妈妈们提供的专门设施还有不足,这应当引起重视。
“母婴室”理念何时走进公共生活?
恰在这次的地铁哺乳事件持续之时,从12月4日开始,北京新修编的《城市轨道交通无障碍设施设计规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根据《规程》,客流量较大的换乘车站将设置“母婴室”,一般车站在无障碍厕所内设置“母婴功能设施”。
《规程》同时要求,母婴室的门宜采用自动推拉门,门外应设关启信息显示装置;母婴功能设施应包括婴儿尿布台,便于哺乳休息的座椅;母婴室门外侧应增加视频监控等装置,并与车站控制室相联,便于车站工作人员协助与呼应。
在公共交通上增添相对私密的“母婴空间”,此前包括河南郑州、浙江金华、山东青岛等城市都已在的公交车上起步探索。他们多设置了哺乳妈妈的专属座位,通过用布帘在靠窗位置的座位围成相对隐蔽的空间,形成一个简易的“哺乳间”。不过从探索效果来看,此举被指利用率低,占用了乘客资源,一些地方类似的改进之举最后也不了了之。
对此,也有声音提到了公共场所缺乏母婴室的历史原因:一些基础设施设计和规划的较早,并未对母婴室做出长远的规划。加之设备的陈旧,短期内开辟新的母婴室比较困难。因此,建设母婴室还需要政府在政策方面的引导与扶持。
就建筑内增设母婴室困难,新建住中的母婴室也存在形同虚设、难见效果的尴尬。此外,由于相关宣传不足和引导标示欠缺,一些公共设施即使设置了母婴室,一些妈妈并不能及时知晓它的存在。
公共场所哺乳是谁的尴尬?
2013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两家机构共同推出“母爱10平方”活动,倡导全社会支持母乳喂养,在公共场所和办公场所建立母乳喂养室。目前,母乳喂养室的数量已有超过1500家。但有声音指出,将这个数字对于全国的需求而言,仍显得太少。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副主任金曦在2013年就曾表示,中国的女性在生产后多数都要回去工作,在公共场所和单位设立母乳喂养室非常必要,它可以帮助妈妈们建立母乳喂养的信心,带给她们尊严感。对于提供服务的场所,这更是一种公共责任的体现。
3日,人民日报刊出一篇名为“别让孩子吃奶也尴尬”的文章指出,“公共场所到底能不能哺乳,板子不能打在争论双方的任何一方,恰恰是政府应当承担起相应责任——先建起便民的公共设施,同时提升公众的公共意识,唯如此,许多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尴尬和矛盾才能化解。” (记者 陈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