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国家语委连续十年发布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2015年10月15日,2014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在京发布,这是教育部、国家语委连续第十次向社会发布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2014年,中国语言文字事业扎实推进,稳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对语言文化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影响深远。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主体、地方法规规章相配套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提升国家语言能力,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成为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主旋律。
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精神,语言文字法制和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并取得显著成绩。全国31个省(区、市)的省级语言文字立法任务全面完成,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主体、地方法规规章相配套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规范和标准研制取得新进展,完成《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通则》正式实施,“交通”“旅游”“医疗卫生”等领域9个分则的英文译写标准研制完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不断深入,全国29个省(区、市)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教育督导,二类、三类城市完成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任务的达到80%和40%。互联网成为语言生活的重要领域,国务院通知要求加强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对各级政府部门网站的语言文字使用进行动态观测。全国语言文字信息化工作会议印发《国家语委进一步做好语言文字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
语言能力问题在2014年受到空前关注,并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包含对语言文化的重要论述,为语言文字工作指明新的方向。6月,我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合作举办的世界语言大会在苏州成功召开,以中国政府为主导形成大会成果文件《苏州共识》。国民语言能力培养的相关基础阶段研究逐步深入。语言能力提升进一步受到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就新形势下的民族语文工作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全面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同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水平。语言服务能力建设引起关注,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语言服务能力建设的有关要求。
传承弘扬中华语言文化是2014年语言生活的重要内容。多种形式的语言文化传播活动在主流媒体频频亮相,激发了全社会对提高国民语言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关注。国家语委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共有包括港澳台和外国学生在内的180名学生参加复赛,收视人数达4.3亿。首届“中国成语大会”成功举办,收视人数达5.59亿。全国15个省(区、市)陆续开展“书法名家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书法展览与名家讲座相结合,引导青少年传承中华传统。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启动,首批发布81条术语译写成果。语言国情调查和资源保护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全面实施语言国情调查,中央苏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海自贸区等特殊历史时期和特定区域语言文字现状的专项调研不断深入。有声数据库国家库建设技术平台研发项目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立项支持并正式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争取到国家财政支持启动。全民阅读活动深入人心。全国各地相关阅读活动丰富多彩,重视读书、崇尚读书的社会风气正在形成。
2014年,热词热语势头不减。一大批反映社会百态的词语活跃在社会语言生活中,成为年度社会变化的记录仪。“法”“反腐”“失”“马航”分别领衔年度国内字、国内词、国际字、国际词,“汉语盘点”作为新的文化品牌活动继续展示其独有的魅力。中国语言生活热点频发,网络语言上广播电视节目、进教科书、入词典等问题引起社会热议,网络语言粗鄙化需要治理,规范网络语言的必要性逐步得到社会认同。
语言文化合作交流继续拓展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祝贺全球首个孔子学院日举办。全国政协双周会专题讨论海外华文教育。两岸合编中华语文工具书工作第十轮会谈成功举办。“汉字简繁文本智能转换系统”研制完成并免费提供社会使用,准确率达到99.991%,对于方便两岸民众沟通、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第二届中法语言政策与规划研讨会在巴黎召开,《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首次会议联合宣言》正式将“加强语言教学合作,继续合作举办中国语言政策与规划研讨会”纳入其中。孔子学院开办10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在1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75所孔子学院、851个孔子课堂,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国家高度重视华文教育,社会各界继续给予海外华文教育以大力支持。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自2006年至今,已走过近10年历程。十年来,教育部、国家语委积极推动语言生活的监测研究和引导,将其作为掌握语言国情、提升语言服务能力、提高语言文字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打造社会语言生活监测平台,自2005年以来,陆续设立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有声媒体、教育教材、少数民族语言等中心。建设动态流通语料库和相应监测管理系统,跟踪研究语言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平面媒体、有声媒体、网络媒体三个语料库组成的主流媒体语料库,每年采集10亿字的数据;教育教材语料库实现各种教材1500万字的存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语料库每年采集不同语种2亿字的数据,为社会语言生活监测与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二是着力吸引和培养语言生活分析研究专家队伍。据统计,十年间共有超过200位专家学者作为作者参与报告的研制,通过积极发挥作者和青年学者的作用,对获取的语言监测数据进行深度研究和解析,尤其是对大众传媒、图书杂志和互联网上出现的外来语、流行语、新词语以及现代汉语中新现象加以分析研究,为国家重大语言文字决策的出台提供了依据和参考,为语言文字相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发挥了启迪和引领作用。如通过历年对语言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对《通用规范汉字表》等重大汉字规范的制定,对中小学教育教材包括对外汉语教材的研制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是强化宣传,引导社会语言生活趋向健康和谐。在众多媒体的支持下,历年来有关报道正面积极,发挥了宣传引导的作用。如2013年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对年度报告的报道聚焦在“倡导以‘短、实、新’为标志的清新文风”,让群众明显感受到文风新气象。又如2014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围绕“老虎苍蝇一起打、八项规定”成为热词等主题的报道,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和经济日报以《流行词语折射社会热点:如时代的脚步似历史的足迹》和《网住语言生活》为题的深入分析,让群众感受到语言生活中涌现的特色用字和用词与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的密切联系,以及健康的语言生活对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性。《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已先后推出英文版和韩文版,在海外推广传播引起良好反响,在“中国学术,国际表达”方面做了成功的探索和尝试,获得国务院新闻办“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资助,成为向世界宣传介绍我国语言文字工作和政策的重要窗口。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经历了十年的发展历程,逐渐凝聚了一种以服务和引导语言生活为目标的理念、锻炼了一支过硬的专家学者队伍、打造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品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5)》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