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守法?利益驱动沙漠排污

28.03.2015  10:48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魏博 王虔)据新华社报道,近日,甘肃武威荣华工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荣华公司)向腾格里沙漠腹地违法排放污水8万多吨,污染面积266亩。这是自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作出重要批示、新《环保法》实施以来,环保部门查处的一起典型的“顶风作案”、向沙漠违法排污事件。目前,荣华公司董事长已被立案调查,两名直接责任人已被拘留,荣华公司被罚款300万元,涉案生产项目被相关部门依法勒令停产,武威市、凉州区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已被停职并接受审查。

    自去年媒体曝光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之后,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对腾格里沙漠污染问题回应称:“对新产生的问题,一旦核实确认后,将严肃处理,决不允许 下不为例 ,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出现这个问题”。在广受媒体关注、“史上最严”、“有牙齿”的环保法严管之下,依然有企业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向沙漠腹地违法排污,是怎样的利益驱动?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潘涛认为,企业偷排是由于环境守法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对环境带来的危害。同时,“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建立污水处理设施、保证设施正常运行、达到排放标准,成本很高,每年要有相应投入。环境治理成本越来越高,如果不进行守法排污,治污成本就省下来,生产成本降低,竞争力就提高。没有环污治理成本在,市场竞争中有价格优势,造成了很多企业偷排的原始冲动。

    “有人认为沙漠排污是利用环境容量,这是认识盲点。沙漠排污有很强的隐蔽性,荒凉大漠人迹罕至,公众参与很少。环境监管严的地方排污企业没有生存空间,经济不发达地区急于发展,经济利益驱动,双方一拍即合。污染企业肆意排污,地方政府监管不力,容易产生腐败问题。近年来此类事件多发于交界地区。我国污染事件开始从核心城市向交界地带转移,交界地区监管脆弱,向沙漠污染宣战是一场持久战。”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朝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