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有进 进中提质——“十二五”金昌经济建设成就回眸

25.11.2015  15:32

  原标题:稳中有进进中提质——“十二五”金昌经济建设成就回眸

  五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又站在了“十二五”收官之际。

  “十二五”期间,面对世界经济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以及艰巨繁杂的改革建设任务,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各项政策措施,始终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工作总基调,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克难攻坚、砥砺前行,实现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回顾“十二五”,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主导工业品价格低迷、钢铁和化工行业产能过剩等综合因素影响,我市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针对性措施,精准发力、深处着力、实处用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组组数字振奋人心,一项项突破引人注目:

  ——预计“十二五”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201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8250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28623元,是“十一五”末的1.62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0990元,是“十一五”末的1.85倍。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8.2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78倍,年均增长12.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285.5亿元,2015年预计达到74.9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02倍……

  工业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0户,比2011年增长58户,预计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1亿元,同比增长1.5%,“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12.5%,工业经济占全市GDP的58%,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60%。

  全市有色冶金行业生产能力达80万吨以上,有色金属新材料生产能力达65万吨,各类化工产品生产能力达680万吨以上,生铁等黑色冶金行业生产能力达40万吨,水泥等建材行业生产能力达200万吨,全市风光电装机规模达到210万千万。

  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预计今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将达到18.33亿元,较2010年增加7.88亿元,年均增长11.9%;粮食总产量达到38.8万吨,较2010年增加7.92万吨,年均增长4.7%,人均粮食占有量826公斤;蔬菜总产量达到72.3万吨,较2010年增加22.3万吨,年均增长7.7%,人均蔬菜占有量1538公斤;肉蛋奶总产量达到4.5万吨,较2010年增加1.36万吨,年均增长7.5%,人均肉蛋奶占有量96公斤。

  连锁经营、物流配送、超市、品牌店、加盟店等流通业态稳步发展。完成了北京路市场和金三角商厦改造,建成了紫金广场、品广场,引进赢华联、金佰盛、乐客多等连锁超市,国芳万和城、金昌文化创意园商业风情街、铭峰商业综合体等一批重大商业项目进展顺利。建成了永昌县万祥城和永昌县正安蔬菜批发市场,完成了双建市场等10个农集贸市场改造。新建改造了村级商贸综合服务社35个、乡镇商贸中心1个、商品配送中心4个、社区便民蔬菜店18个、5千吨以上的冷藏保鲜库4座。

  “十二五”时期,全市新增进出口企业40多家,目前共有进出口企业95户,五年累计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147.4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35%。

   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

  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深化改革释放的红利为转型升级添薪加柴,发展活力不断激发。

  国资国企改革工作全面启动,金川集团公司分离办社会职能有序开展,金川集团公司总校移交地方管理,八冶集团公司被列为全省发展混合所有制和员工持股试点企业。促进产权多元化,推动多种所有制企业融合发展、互利共赢,金川集团公司与金泥集团公司以相互参股形式,成立金川化工材料公司和金泥化工公司;金泥集团公司与宇恒镍网公司共同投资建设圆筒印花镍网扩能项目。三洋金源农牧公司、万隆实业公司基本完成上市辅导,计划在“新三板”上市;宇恒镍网公司已完成股份制改制,进入上市辅导的尾声阶段,计划在创业板挂牌上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有序开展。永昌县2015年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整县推进任务;金川区在全面完成国家农村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工作。积极探索推广土地互换并地和经营权入股、土地托管等流转方式,全市土地流转率达58.42%。探索开展农产品目标价格指数保险试点工作,落实保险试点面积1500亩。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发放经营权抵押贷款近1000万元。

  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新组建投融资公司3家,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初步建立。向西向北立体化、全方位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金昌海关及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获批设置并开展报关报检业务。

  企业技术进步步伐加快。全市已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个、研发机构9个。专利申请量由2010年的193件提高到2014年的541件,授权专利373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05件,居全省前列。应用类科技成果转化率由2010年的20%提高到2015年的36%,科技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提升。

  农牧业科技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十二五”时期,全市累计引进示范农作物、畜禽新品种560个,开展试验示范项目284项(次),培训农民技术员12.5万人(次),做到了万亩片有技术专家、千亩点有技术骨干、百亩田有技术标兵,为全市农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十三五”的蓝图即将徐徐展开,在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特色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上,金昌一定会越走越好。

   结构调整升级成效明显

  回眸“十二五”,有这样一些事情深深刻入人们的记忆:

  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将“金昌模式”确定为全国区域循环经济12个典型案例之一,列入干部培训教材;

  2013年12月,金昌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地区;

  2013年末,金昌成为全省首个百万千瓦级光电基地;

  近年来,我市成功举办系列经贸、文化、旅游、体育节会……

  五年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贯穿始终。

  工业结构呈现逐年调整优化的趋势。有色金属及深加工、化工循环、新能源“三大重点产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分别由2011年的86.8%、4.1%、1.8%调整为目前的70.8%、5.8%和10.2%。今年前三季度,以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累计实现增加值8.6亿元,同比增长21.5%。

  构筑起“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循环型工业体系格局,形成了有色金属及深加工、冶金、硫化工、氯碱化工、氟化工、磷化工、煤化工、清洁能源、建材和再生资源利用“十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三大循环体系初步构建,全社会领域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基本完善。

  我市拥有了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市、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国家新材料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等国字号“金字招牌”。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一区三园两基地”建设初具规模,舍饲养殖、高原蔬菜、玉米制种、啤酒原料、食用菌、油料等特色产业健康发展,金昌现代畜牧循环产业园、金川现代农业示范园、清河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建设,特色优势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95%,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074家。

  坚持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全市累计推广农田高效节水技术192.4万亩,累计建设日光温室10831座、食用菌棚9804座、塑料大棚2万亩,分别较2010年增加6804座、5732座和1.5万亩,年均节水4000万方以上。

  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金昌大剧院、市图书馆、金昌文化一条街等文化基础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市传媒中心、市博物馆及城市规划展览馆、县区文化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即将建成,骊靬文化产业园初具规模,金昌创意文化产业园、金川区三角城沙井文化产业园正在规划建设。以骊靬文化为题材的影视作品《骊靬情》、《天将雄狮》成功上映,骊靬文化、香草花卉文化、沙井文化、红色文化、镍钴工业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正在开发建设。全市已初步形成了文化旅游业、休闲娱乐业、节庆会展业、出版印刷业、演艺业、广播影视业、广告传媒业、工艺美术业等为主体的文化产业格局,文化产业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紫金花城、神秘骊靬”大景区建设加快推进,香草花卉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加快培育,“中国镍都、神秘骊靬、紫金花城、沙海乐园”旅游形象品牌逐步创建,骊靬古城景区被批准为国家4A级景区,“十二五”期间,全市文化产业年均增长24.5%,旅游产业年均增长45.6%。

  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保险金融、中介服务、科技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健康发展。金昌特色农产品体验馆、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投入运营,在兰州特色中国甘肃馆设立了金昌特色产品展台。全市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到19家,品牌快递公司15家,全市网点达到56家。今年1至10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84.85亿元,增幅超出省政府下达指标15.94个百分点;全市14家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9.76亿元,累计赔付率24.3%;3家证券营业部完成交易额38.72亿元,托管资产16.2亿元;14家小贷公司共为“三农”、“小微”及民生领域发放贷款2.88亿元;7家担保公司共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320笔、4.95亿元的担保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