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孙孜: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扶贫退出机制

29.01.2015  00:15

   中国甘肃网1月28日讯 (本网记者 董子瑗)政协甘肃省十一届三次会议分组讨论会28日下午在兰州开幕,委员苏孜在会议上发言:甘肃各地区受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等因素制约,扶贫攻坚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还需进一步深化改革。

  截止2013年底。甘肃86个县区中,还有58个片区特困县、17个插花型贫困县、6220个贫困村、129万贫困户、552万贫困人口,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仅为2398元,贫困面高达26.5%。

  孙孜就这次大会发言,提出以下几点改革建议:

   建立扶贫退出机制

  要扶真贫,真扶贫,提高扶贫精准性实行扶贫的动态管理构建新型“滴灌”式的“到人到户”扶贫模式。打破扶贫、脱贫、返贫、再扶贫的恶性循环,走出“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使“减贫摘帽”代替“哭穷戴帽”,必须要精准实施扶贫政策,精准管理的基础上,将扶贫资金花在刀刃上,尽快制定并优化扶贫开发重点县退出标准,将贫困资金投入到真正贫困县。精准扶贫还需建立起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做到产业扶贫、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和结对帮扶到村到户。

   完善金融扶贫机制

  将金融服务和职业培训拓展到贫困地区和社会低收入人群,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农村和贫困地区,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对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降低贫困人口的融资门槛,引导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贫困地区信贷投放,加快推动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推广小额信用贷款,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优化基层金融服务环境,引导更过金融资源流向农村和贫困地区。

   优化扶贫开发的“软环境”

  在重视贫困地区的“硬件”开发的同时,更加重视贫困地区的“软环境”建设和人才开发,使扶贫工作从“输血式扶贫”走向“造血式扶贫”。改进扶贫工作更应在优化“软环境”、提高人的素质上下工夫。鉴于农村贫困人口存在严重狭隘的满足观、挥霍的消费观和落后的生育观等难以根除的观念痼疾,精神扶贫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通过脱贫致富的典型事例引导群众,把争取上级扶持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相结合、形成致富的志气和内在的动力,做到想富、敢富、忙富。

   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体系

  长期以来,甘肃对扶贫资金的筹集、拨付、管理、使用以及监督检查分别由多个部门负责,虽然这种体制实现了互相制约,明确了工作职责,但不利于建立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相互协调。高效有序的长效运行机制容易形成资金使用分散,或者一个项目,多头申报,重复拨款的问题,不利于统一监管。真正建立起扶贫资金正向激励机制,扶贫绩效与资金分配挂钩机制、权责匹配奖惩机制,各方参与的监管机制,以“制度+科技”的方式,实现对扶贫资金项目申报、评审、立项、批复、实施、监督验收的全过程管理和全流程监控。

   完善扶贫规划

  要完善扶贫规划,对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地方进行整体搬迁。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相结合,与发展旅游等特色小城镇相结合,与农村危房改造相结合。2014年甘肃移民搬迁落实投资60.6亿元,完成4.68万户23.34万人的搬迁任务,目前资金全部落实到位,项目开工率达到80%以上。要将异地扶贫规划与城镇化基础设施规划、公共服务规划、特色产业规划和职业教育规划统筹起来,从根本上解决群众脱贫问题。

   完善统筹协调机制

  在学习国际国内扶贫开发的新理念及成功的扶贫方式和管理模式基础上,改变目前各部门单兵突进的做法,使预防、扶持和生活救助等不同作用的政策工具在同一个平台上协调运作。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开发扶贫,广泛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建立以扶贫开发的专职机构(扶贫开发办)为主导,发改、财政、民政等部门积极配合的联系会议制度,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成员单位,并通过完善措施保证各项任务协调有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