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亮:如果你认为这是愤青的书 那你就错了
徐亮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印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和帅军相识多年,还记得那年那月那日,在司马台长城上,我们一见如故,臭味相投。他带着陕西人特有的朴实与憨厚,牙齿一露,就是一首好诗文。
写这部《错的不是我们,是世界》,他是放弃了高薪酬,辞职来专门写的,前后修订了3年。期间我的学术著作都出版了好几部了,可是他的书还在出版社和他私人的小“府邸”里徘徊打磨。这可以在书稿文字中透着的睿智和斟酌中管窥一二。每当看书的时候,我经常能想起来:“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这部书建构了一个宏大的叙事,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哲学、外交,从中国国内到美国到国际社会,无所不涉及。在这个无所不包的“全面性反思”中,具有主题性,连贯性和统一性。但是这部书的宏大叙事又是搭建在日常的生活体验基础上,作为一种描述和揭示世间人生百态的基本状况,不断从日常的民生小事和个人体验中得到验证。这从书的结构上就可以看出来,上篇“社会篇——空虚时代”,中篇“个人篇——前所未有的一代”,下篇“国家篇——惊心动魄的时代”,上中下三篇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作者力图打通这三者之间的桥梁。
在“绝望中的新生”一章中,他用艺术的笔法展示了多个处于困惑、绝望中的个人,诗人海子、高级知识分子余虹、一位19岁的高中生李金川(这三个人都亲手了断了自己的生命)、作者自己,这些人的痛苦和思考都和时代息息相关。许许多多的青年其实都曾有过这样的痛苦和思考。作者不仅把他们的痛苦和思考描绘的淋漓尽致,同时又化腐朽为神奇,在绝境中找到希望和信念。作者不是就个体论个体,而是将他们上升到哲学的、普遍性的高度,他横跨古今中外,接着探讨起东西方文化及其人生观的极大差别,为何西方人以及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自杀的多,而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人自杀的很少,以及因此导致的东西方文化、艺术、宗教、国家行为、个人行为等等方面的差别。
在描绘中国青年的两篇文章《我们为什么空虚》、《中国青年站起来》中,作者则以激情的笔法全面展示了80后、90后的整个成长历程,从童年到青年,从学校到工作到日常生活,从恋爱观、道德观到世界观,全面展示了中国青年一代对世界的看法。“我们的青年病了,我们的社会病了,这一切到底是因为什么”?读过这两篇文章,你一定会恍然大悟,你不仅会理解这一代青年的过去和现在,很可能你还会因此而看到他们的未来。这一代青年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任务,他们能否扛得起这个重任呢?
在《谁制造了美国垮掉的一代》中,作者则以雄浑的笔法叙述了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艺术、法律、媒体等方方面面。正如书中所说,“每一代青年都是时代的产物。每一代青年身上的问题,其实都是这个国家和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反映。一般而言,国家追求什么,青年就追求什么。国家和社会有什么病,青年就有什么病”。作者力图建构一个我们认识世界和描述世界的思维模型,作者努力地为他的“意识世界”拼图,像一块巨大的幕布,一位叫做“尹帅军”的画家倾情潇洒地挥写着对世界的看法。
这部书显然不是一部愤青的书,如果你看到书中文字带着强烈的激情就认为是一部愤青的书,那你就错了。书中的资料非常翔实,相当多的判断都使用数据支撑,引用的都有正规的来源链接。这在凑、拼、接流行的畅销书市场也是少见的。众所周知,这不是一本学术书,而是一代青年对世界的观点,但是却具有学术书一般的支撑。
这部书里对美国的看法并没有脱离出乔姆斯基、沃勒斯坦对美国批判的框架。但是一般的中国人只知道美国的优点,却选择性漏读了美国批判者的批判。本书不是对美国的全面介绍,而是试图在中国的学习和学习的对象之间建构桥梁,作者用一双探索发现的眼睛努力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路径,在这个路径中,作者用自己的眼光排除了美国作为“榜样”的选项。
但是这部书不单有批评,还有建设性。寓建于评、寓辨于析是该书的一大特色。对“小政府,大社会”的分析是作者一篇CSSCI核心期刊论文的一部分。相对“公民社会”的西方政治学理念,“人民社会”是作者的主张。尽管相当多的字句是在鼓劲和鞭策,但在作者宏大批评叙事中,时刻透露着对这个世界的“建设性”意见。
《错的不是我们,是世界》,书名虽然刺激,但书却不偏激,甚而很正确。这部书并不是责备世界赋予我们的一切,而是要用集体的力量来改善和改变。金钱、权利、贪婪制造了许多令人类陷入绝望的东西,制造了许多牢笼。要打破牢笼,最终不可错过的是我们青年。也就是说,世界忘记了创造他的青年。错过的,是世界,不是我们。
这是一部好书,也是一部伟大的书,他的目的不是卫道士,而是当头棒喝。书的伟大不在于心灵鸡汤,而是让你梦醒。这是当代的“呐喊”,希望在嘈杂的夜里,划破一片黑暗的“禁飞区”。
相关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