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将是“发展权”与“健康权”的博弈

02.03.2015  05:02

    据新华社电纪录片的播出正值全国两会召开前夕。

    “看了这部片子,我觉得片中用科学的态度说话很重要。”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说,到底PM2.5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对人的脑血管、心血管、肺、胃的损害状况究竟怎样,柴静花了一些时间做调查。

    吕新华说,这个片子引起舆论关注是一件好事,同时也要看到中国所处的特殊发展阶段以及政府在治理雾霾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我们国家在治理雾霾方面的力度是很大的。”他说。

    包括土地、水和空气污染在内的环境问题近年来一直是中国两会的热点,代表委员提出了不少议案、提案和建议。同时两会的其他一些焦点议题与环保也息息相关,比如说经济新常态、增长“双引擎”、结构调整等。

    多位环境业内人士研判,中国仍处于“污染爬坡期”,即将实现工业化中级阶段,既要发展、又要治污,其背后是“发展权”与“健康权”的博弈。

    去年底的“APEC蓝”时,中美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向世界承诺,减排的力度还要加大。

    目前,中国政府已提出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以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治理为突破口,抓住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尾气排放和扬尘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新机制,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的一系列行动计划。

    “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已于今年1月1日正式生效。“环境问题是‘顶天立地’的问题,关键在于监督和落实。”全国政协委员、环保部生态红线划分专家组组长高吉喜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秦大河指出,当前还要着重解决一些问题,比如,管理中存在的纰漏,有的企业唯利是图、藐视法律,一些部门执法不严、惩处不力,公众意识不强、监督缺位等。秦大河说,治理环境的长远之策,是创新驱动,发展和推广绿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