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 兰州大学“骆驼”蹿红网络

07.07.2015  09:33

  原标题:这个夏天,兰大“骆驼”蹿红网络

  图书馆是兰大的标志性建筑。

   中国甘肃网7月7日讯 据兰州晨报报道 地处黄河之滨的兰州大学,虽有“985”、“211”这样的实力头衔,也不乏“中国最孤独大学”、“中国最低调大学”这样的善意调侃。遍及全球的十余万兰大人能用他们最朴素的情感追忆青春,也能驾驭“骆驼”如歌般委婉奋进。踏实、低调、不卑不亢的骆驼性格是“兰大人”这个群体的代名词,他们将苍凉寂寞熬成了一种品格、一种信仰!

  这个夏天,骆驼火了

  这个夏天,骆驼真的火了,火得简单,火得任性!

  骆驼之所以火,是缘于微信朋友圈一篇题为《每一个兰大人心中都有一匹骆驼》的文章。

  这篇署名为“一号手掌”的作者,真名叫姚帆,广西人,200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广告学专业。

  接受记者采访时姚帆说:“此前在微信朋友圈上看到有校友转发了一个PS的兰州大学的骆驼驾驶证,觉得挺有创意,也勾起了我对兰大生活的回忆。今年高考刚结束不久,也正是高校招生的季节,我们都在想能有什么办法多多宣传母校。刚好有人问‘各位学长学姐,听说兰大上学都是骑骆驼的,是真的吗?’、‘兰州的省会是甘肃吗?’事实上,很多兰大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类似的提问。今年6月13日,老婆生小孩第二天,我在医院陪老婆时一人呆着无聊就写了,但没想到文章会这么火。”

  姚帆回忆说,2001年上大学那年,广西到兰州没有直达火车,从广西到兰州得50多个小时。兰大是母校,兰州也是他的第二故乡。更重要的是,他在兰大还收获了爱情。现在,他有两个小孩,老大是儿子,叫天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思;小女儿叫天夏,因为他跟老婆是兰大榆中校区(学生自嘲“夏官营大学”,简称“夏大”)的第一届本科生,也算是“夏大”的开拓者。天夏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夏官营。因此,兰大在他心目中的地位绝对至上,无可替代。

  “这所百年学府身上所具有的朴实无华、厚重内敛的气质和以‘自强不息、独树一帜’为核心的传统,已融入了每个兰大人的灵魂。骆驼之所以能引起兰大人的共鸣,是因为触摸到了我们心灵的柔软处,所以说,这是一匹青春的骆驼。

  难以割舍的骆驼“情缘”

  兰大校友的微信朋友圈被一篇《每一个兰大人心中都有一匹骆驼》刷屏了,大家也都津津乐道自己与骆驼那些难以割舍的“情缘”。

  200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的邓毓博调侃说,上大学那会,我住八号楼的二楼,一看要上课迟到,哥几个直接推开窗户往下跳,下面停着密密麻麻的骆驼。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一是宿舍楼下的停驼位越来越不够用,从原来的免费变成收费,第一个小时2元,以后每个小时1元,可以办期卡,一学期500元。大家意见很大,尤其是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同学。二是学校通向文一楼和文二楼的几条主干道开始限行,上午单峰驼,下午双峰驼。

  宋丽丽说:在兰大上学时,我天天出去做兼职、讲课,攒了一年的钱才从一位即将毕业的师姐那里买到一匹二手骆驼。每天骑着它穿梭于宿舍、食堂、教室,感觉特拉风,一个学期都觉得学习特有干劲。

  “2001年的兰大榆中校区,江湖人称“夏大”。一次,老刘讲课实践,天还没亮,我就从同学那里借来骆驼骑往本部去。神驼脚力不错,我赶上了第二节课,还在课上愉快地吃了荷叶饼。更搞笑的是,我着急进了教室,忘记给驼驼喂把苜蓿,这家伙竟然把大礼堂门口的花都啃了。还好我溜得快,不然被抓到要罚钱的!”王龙如是说。

  张彬说:当年英语四级考试,一大早从芙蓉苑骑骆驼去衡山堂考试,乌云蔽日,黄沙弥漫,平日半个小时的驼程足足走了七七四十九分钟。骆驼不给力呀,差点迟到!

  “当年兰大报到那天,有位师兄特热情,骑了匹骆驼来接我,我心里一下乐开了花。倒不是因为师兄长得帅,而是校园里各楼之间上的大片沙漠,没个骆驼也不太方便将入学手续办齐了。以前没骑过骆驼,费了牛劲才爬到驼背上。不料尴尬的事却发生了,那骆驼像醉酒了一样,走路总是绕八字,害的我一路上总在自责——暑假没减肥,太胖了!一旁的师兄忙解释,早晨出门太匆忙,没顾得上给骆驼喂吃的。”这是罗红啸的骆驼情缘。

  从人才高地到人才洼地

  一所大学缘何跟骆驼扯在了一起,以至于成为这个夏天兰大的校园文化符号?是师生、校友一时的激情调侃?还是岁月染发后兰大人不灭的记忆?

  1984年从兰州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的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陈春文教授,是位名符其实的老兰大人。尽管曾有国内多所高校开出高薪和优厚待遇欲将其“挖”走,但他毅然选择留守,原因简单到秉承一个土生土长的兰大人那份朴素的情感。

  他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在兰州的很多工业布点吸引了大批来自祖国东部及东北等工业发达地区的精英人才,那时候的兰州是全国精英人士聚集区。兰州在科学界、思想界、艺术界、教育界、工业界等领域都是中国的高地,不仅不落后,而且在全国居领先地位。

  有母亲河滋养日渐丰满的兰州大学也不例外,郑国锠、李吉钧、段一士等一大批学界标杆式人物放弃原本舒适安逸的工作环境,携妻带子沉淀在兰州大学。那时候以兰州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与国家是一盘棋,整体眼界宽大而高远。

  那个年代,兰州的交通、基础设施等条件比现在可差远了。可几十年后,这些条件上升了不知多少个层次的兰州,为何还有那么多人对兰州以及兰州大学存有偏见?而且这种偏见不降反升?

  答案是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展战略变了!各种资源配置都是通过市场流动来完成,包括人力资源。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30多年改革开放,西部的人才、能源、工业技术等不断向东部以及沿海经济发展地区输入。计划经济时期储蓄在兰州及兰州大学的高端人才很多沿市场价值链流向东部。包括兰州在内的西部地区成为一个净输出地区,兰州是名符其实的重灾区,严重处于失血状态。如此一来,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也就在所难免,西部了解东部多一些,可东部知晓西部的甚少。

  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的孩子考上兰州大学,由于对兰州这个城市知之甚少,甚至出现大量不实的猜测:与沙漠、戈壁滩相连的兰州,人们骑骆驼上班,学生骑骆驼上学。

  陈春文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30多年来从兰州大学流失的人才足以创办两所同样规模、同等水平的兰州大学。一是跳槽后留在国内发达地区的人才,二是出国深造后留在海外的人才。

  举个简单的例子,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选派公派留学生的前几年,兰州大学连续多年实现公选考试个人成绩全国第一、总体成绩全国前三的骄人业绩。早在1995年,美国《科学》杂志有一个中国最杰出的13所大学排行,兰州大学名列第六。大批兰大学子出国留学后不愿回到母校,要么留在国内其他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区,要么呆在海外不回国。这种“效应”连续多年带动后面的师弟、师妹走出国门后,他们也绕过了母校,选择走与师哥、师姐同样的路线。

  这些走出兰州大学的学子,在国内外发挥着很大的学术影响力、教育影响力,在业界形成了很好的声誉。

  兰州大学本科生教育在全国范围内一直是佼佼者,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能证明这一点的最权威的指标就是:统计恢复高考以来独立培养的本科生通过努力在各自领域成为“两院”院士的人数,兰州大学贡献7名院士位居全国高校第五,仅次于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学府。

  “骆驼”也会成为“高铁”

  “骆驼,之所以成为今夏兰大人的集体图腾,既是校友对条件艰苦的母校的善意自嘲,更是对骆驼坚韧不拔品质的高度认同,如沙漠胡杨,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陈春文说道。

  这个夏天“兰大骆驼”之所以在朋友圈,尤其是兰大人圈子中持续火爆,这不是简单的校友愤懑,而是兰大海内外校友的力量集中爆发的结果。其实,他们的朴素情结很简单、很单纯:以兰大的集体意识表达兰大人的情愫,以期实现强势反哺。

  这种情愫集约到“骆驼”上,无非是要表达它的隐忍、负重、耐力,以超常的牺牲精神支撑母校对人类、对国家、对民族的抱负,进而折射出精神层面的内涵,显示兰大人的艰苦卓绝。一所在全球叫得上号的高水平大学,应该有她自己的抱负、气度和价值标杆。但从另外一个层面看,也不能把骆驼精神符号太急促化,过于狭窄的处理。

  现在,国家政策正在做宏观战略调整,并提出了“一带一路”地缘构想。在其辐射带动下,兰州及兰州大学从过去的边缘地带,转身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身处前沿的兰州大学应该有足够宽阔的视野主动适应国家战略的转向,进一步丰富“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办学理念的新内涵。这样,兰州大学的事业必将迈上更高的台阶。“骆驼”就会华丽转身成为“高铁”,成为东亚和西欧科学、教育、人文事业两个高地的融合者和牵引者。

  图/文 记者 武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