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捕捞危及深海鱼类
过度捕捞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日前,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以及海产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海床附近的深海鱼类能起到自然积碳作用,而过度捕捞不仅会引起海产类渔业物种灭绝,而且对全球变暖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研究显示,中层海水鱼类、水母以及章鱼等头足类动物常常会在短时间里浮游到海水表面进食,然后重新潜游至海水深处,而它们又为深海鱼类提供了食物来源。经过这样的食物链,被捕食鱼类体内积存的碳就转移到了深海鱼类中,从而完成了碳储存的转换。尽管深海鱼类死亡后又会重新将碳释放,但死鱼又会成为其他鱼类的食物,因此多数碳能够留存在深海之中。
为了解不同海水深处鱼类体内的碳积累水平,研究者从爱尔兰西部海域的深度为500米到1800米的海水当中,分析了不同鱼类样本的碳与氮同位素水平。研究发现,仅英国和爱尔兰所属海域的深海鱼类就能储存数百万吨的二氧化碳。
尽管深海鱼类碳汇的容量并不算大,但在控制全球变暖问题上仍具有意义。而如果放任渔业过度捕捞,其危害将超乎想象。拖网作业会将深海鱼类不加选择地捕捞上来,但事实上它们并非人类的食物来源,这些鱼类将无法继续存活,只能被随意弃置,其体内储存的碳就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之中。
此外,海底油气开发也会威胁深海鱼类,迫使它们迁徙,扰乱生态平衡。本次研究负责人克莱夫·楚曼(Clive Trueman)表示:“这些平时难得一见的鱼类为我们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对于油气资源开采、海洋捕捞的决策来说,认识并正确估价这种生态贡献极为重要。”
研究者认为,深海鱼类至少一半以上的能量摄取来自上述食物链,而此前多数主流理论认为深海鱼类的食物来自各种深海物质。
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联合国已将非法捕捞与过度捕捞与正常渔业区分开。一旦海洋鱼类种群数量下降到合理水平之下,就很难再恢复到正常水平。(常旭旻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