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关注“考生自杀”,或适得其反引发效仿

27.06.2014  13:14

    原标题: 过于关注“考生自杀”,或适得其反

  昨天是查询高考成绩的日子,各批次录取分数线随即公布。合肥一位考生疑因成绩不理想,查得分数几小时后,从27楼坠落。救援人员立即赶到现场,但已经晚了,男孩永远回不来了。目前,辖区警方已介入调查。(6月25日《安徽商报》)

  高考是人生的重大考试,成绩公布,有好有坏,几人欢喜几人愁,也属情理之中,但有些学生因此走上绝路,则太可惜。

  有媒体将考生自杀的信息集结在一起,意在提醒人们注意考生的情绪,也期望引起对教育制度积弊的反思,然而,热炒考生自杀,将此新闻放至各大网站首页,笔者窃以为此举不妥。

  一是完全归咎于高考乃偏离了靶向。这些考生自杀,高考是一个重要诱因,但非病根。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节奏奇快,人们在匆忙的奔走中难以休憩自己的心灵,不仅仅是学生,即便是成年人也都时时感慨压力山大,而青少年身心发育尚不健全,自控能力较差,更加容易冲动。因为学业、恋爱、人际关系等矛盾引发极端行动的新闻并不鲜见,也并非高考期间独有。自杀的原因各式各样,只完全归咎于高考而忽视了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和生命教育,即便一些脆弱的考生在万般呵护下度过了高考这个坎,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一旦再遭遇不顺与挫折,极可能“旧病复发”。

  二是要正视精神疾患的危害和治疗。我们看到,所举之例多是患上抑郁症的考生,也有与家庭父母关系长期不和睦的学生。但都因各种原因延缓治疗或私自停止用药。医疗科学告诉我们,精神病、抑郁症、情感障碍等疾病都会使得判断能力、控制能力受影响,极易导致轻生。应对青少年精神疾病首先要及时发现问题并就医,家长等要细致观察、悉心照料,耐心陪伴,积极治疗,同时,社会要主动救助,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人群,要进行专业人员的危机干预和医生的配合治疗,强化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和生命教育、建立健全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治体系尤为重要。

  三是会造成不良的示范效应。资料显示,重性精神疾病在青少年人群的发病率可达1‰~3‰,即一所上千人的学校便有可能出现个别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由此可见,引起轻生行为的只是其中的少部分。而热炒考生自杀就会放大这种负面效果。考生考试和查分数,情绪本已处于应激状态,需要平和的情绪安抚和良好的环境引导,而热炒自杀新闻会从反方向刺激考生,形成潜意识的模仿效应和“错觉”。如明星张国荣的自杀报道长篇累牍,导致一些粉丝跟随轻生的例子就不容小觑。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社会的重压和人生的挫折面前,我们要尽量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社会也要大力营造公平公正、乐观、和谐的空间。考生自杀的新闻还是不炒为妙。(斯涵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