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官还乡”背后的意义值得挖掘

30.06.2015  12:14

    22岁通过选调生考试成为张家界市永定区双溪桥乡办公室秘书,23岁进入张家界团市委,24岁调往共青团湖南省委,28岁调往湖南省委统战部民族宗教工作处,31岁成为常德市临澧县最年轻副县长……北大毕业生刘涛,原本是一位仕途一帆风顺的年轻干部。但在半年前,他决定辞职回乡种猕猴桃,带领乡亲致富。旁人认为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他却说辞官种地只是一次普通的职业选择。(新华每日电讯)

    刘涛辞官回乡种地的故事传出后,他成了媒体争相采访的新闻人物。有媒体暗示他是因为对基层工作水土不服才选择辞官,有网友怀疑他是因为提拔无望才挂冠而去,然而,刘涛在接受《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采访时强调,辞官回乡创业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广泛调研才做出的决定。他希望自己逐渐能改变家乡的面貌,“你不能等到退休再去做,不要说30年,再过5年10年农村可能就没有人了”。

    一个年轻人原本既有情怀又立足现实的决定,之所以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归根究底是因为类似的案例太少。当很多人都争着通过公务员考试挤进体制内时,“逆行”的刘涛自然会成为媒体眼中值得围观、解剖的另类样本。贴在他身上的“北大高才生”“最年轻副县长”等标签,更为这个话题增添了几分谈资。

    而媒体和公众的过度关注,无疑是极不正常的。在一个真正健康的社会,成功和成才的标准应该很多元,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年轻人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当今社会的现实是,很多人明知当公务员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依然将拿到“铁饭碗”视为最稳妥的成功。人们之所以觉得公务员职业是“香饽饽”,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内心的“官本位”思维:只有做官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官员手中的权力可以让个人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体现。这种非理性的价值观,直接影响了人才流动的趋势和格局。年轻人扎堆涌向城市、涌入体制内,乡村就成了没有未来的荒芜之地。

    从这个角度看,辞官还乡背后的意义值得挖掘和放大:以平等观念看待职业,以平等意识消除“官本位”思维。

    在谈及辞官回乡的原因时,刘涛所说的一段见解很深刻——“国家有很好的政策,也做了很多扶持工作,比如修路架桥,但如果农村没有人带头发展实业,农民没有尝到甜头,农村的人仍然会流失,农村的地依然会抛荒,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问题将很难得到解决”。

    如果我们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审视刘涛的选择,不难看出,这其实也与国家鼓励大众创业有关。当前这一波创业热潮,已经让不少年轻人在多元选择中实现了自我价值,这在客观上会促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勇敢地走出体制内,到更广阔的舞台去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事实上,已经陆续有一些像刘涛这样的年轻干部,选择了辞职创业。当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官本位”文化自然会走向松动。

    一个良性治理的社会,做官应回归其原本的公共属性和职业属性。从公共属性来说,有政治才能的人能够在官场大展拳脚,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待遇,而是基于服务社会的政治抱负;从职业属性来说,做官只是一种职业选择,只与一个人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有关。如果有一天,像刘涛这样的官员辞职不再成为新闻,像他一样愿意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社会的人越来越多,整个社会才会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