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中 兰州一场夭折的起义

11.10.2014  08:59

  原标题:辛亥革命中,兰州一场夭折的起义

  讲述人:张智中国彩陶网总裁本土历史文化研究者

  甘肃陆军学堂师生合影

  柴若愚(同盟会会员,兰州西固人)

  黄钺(秦州起义领导人)

  黄文中(同盟会会员,甘肃临洮人)

  同盟会甘肃支部会员证

   中国甘肃网10月11日讯 据兰州晨报报道 1911年10月10日,民主志士发动武昌起义,开始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消息迅速向全国传递。胜利后不到一月,一张号召民众起义的传单贴在了兰州的甘肃陆军学堂大门上……

  清末,甘肃的保守势力异常强大。甘肃不仅是当时四个没有通电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而且在10月22日陕西革命党人起义后,甘肃保守势力还组织了数支军队东进镇压起义,并一度攻到咸阳。1912年2月,宣统皇帝宣布退位后,甘肃保守势力还隐藏了退位诏书,继续筹划镇压革命党人。

  如此恶劣的形势下,革命党人酝酿许久的起义半途夭折了。然而,革命思想却无法压制。陇上的有志之士,不仅继续发动起义,而且在外地求学的陇人大多参加了当地起义。

  今天,就让我们聆听一段和辛亥革命有关的故事。

  进士、举人,成了民主思想的传播者

  辛亥革命时,兰州是西北地区封建统治势力最顽固、最集中的地区,但在兰州也不是死水一潭,活动在兰州的志士们也在为民主共和做出他们的努力。应该说,早在辛亥革命之前,陇上的有识之士就对腐朽的满清王朝不满,他们在外地求学中,接触到了民主思想,并成为民主思想的传播推广者。这些有识之士中不乏进士、举人。

  1906年,甘肃、陕西的留日学生在日本成立了同盟会陕甘支部,甘肃人张瓒元任支部委员。第二年,甘肃留日学生阎士璘、范振绪等在日本创办了《秦陇报》,号召人们为推翻专制体制,建立民主共和而奋斗。民主志士们创办的刊物,陆续邮寄到省内,新思想逐渐传播。

  范振绪字禹勤,号南皋,靖远县人,其父在同治年间曾任兵部郎中,他生在北京。9岁时,父亲病故,随母亲返回靖远,就读于靖远县刘家寺。在母亲的督促下,范振绪自幼苦读,后考中进士。1906年,范振绪被选派赴日本法政大学攻读法律,其间加入同盟会,是甘肃早期参加辛亥革命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在东京时,曾流传这样一段佳话,范振绪和沈钧儒,属同榜进士,同生辰,同赴日本留学,同攻法律,同时参加同盟会,固有“五同”之佳话。阎士璘是陇西县城东街游击巷人,中进士后,任翰林院编修,1906年赴日本法政大学学习。以后致力于甘肃新文化教育的改革,以提倡科学,振兴教育为己任。

  这里不能不提天水人陈养源,他是清末进士,曾任山东夏津、武城等地知县,八国联军入侵后,他跑到上海开设书铺,销售民主思想的刊物。后来还把大批书刊寄给天水的亲戚子侄,这些书刊在天水流传,为后来的秦州起义打下了思想基础。

  除此之外,华亭人幸邦隆曾写了对联:“二百年气运将衰,擅权三世;七十岁淫心不改,遗臭万年。”痛骂慈禧。这副大胆的对联,在当时的环境下,可以说是冒着生命危险。幸邦隆曾名幸国霖,是华亭县南川乡人,先后就读于华亭仪山书院、平凉柳湖书院。后赴兰州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后来被推荐到甘肃省优级师范学堂博物科学习。

  在清末新政中,各地创办了许多新式学堂,教员有些留学日本,有些接受过新思想的熏陶,这些人是民主思想的传播者。1908年后,各种新思潮也开始传播了,尤其是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消息泄露,起义夭折志士自杀

  1908年,参加江南会党起义失败的同盟会员黎兆枚,参加了徐锡麟光复军,发动安庆起义失败的王之佐来到兰州,他们和刘先质、彭大寿等人成立了“西北同盟会革命支部”。

  王之佐是张掖人,考中举人后,就到外地学习师范教育。1904年在日本由陈伯平介绍加入同盟会。安庆起义失败后王之佐来到兰州,在甘肃陆军学堂担任国文教习。在讲课之余,他继续向学生们鼓吹革命思想。

  武昌起义发生后,消息传到了省内,许多有识之士就开始了秘密活动,而甘肃陆军学堂教习、学员们也密谋起义。11月3日,学堂的大门上有人张贴告示,其中说:“有血气者莫不思奋,振臂一呼,全民响应,扫除腥膻,还我河山。成则为美之华盛顿,不成则为田横五百人。”这张告示言辞慷慨激昂,号召市民响应武昌起义。但却在不知不觉中泄露了革命党人在陆军学堂中活动的情形。

  当时,陆军学堂的教员中除了国文教习王之佐以外,还有兵学教习严希文、地理教习易抱一、日本语教习杨涛、算学教习朱廉等同盟会会员。

  严希文在筹划中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他在学员中有广泛的影响,另一方面他还兼任第二标第一营营长,掌握一支新军。同盟会会员筹划的是利用严希文的特殊身份,抓机会率领全营起义的同时,再发动陆军学堂学员响应,这样就有着比较大的把握。

  陆军学堂是当时创办的新式军事教育学院,也是甘宁青三省历史上第一所军事学校,其主要目标是培养中下级军官。当时,招考的学生分为三等,粗通中学、体质孱弱者,只可兼习算学、测绘的为三等。而体魄壮实,并兼习体操、兵家杂技的为二等。20岁以上35岁以下者,中学精通可兼习西学的为一等。陆军学堂的学员们训练严格,是一支比较精锐的力量。尤其是,学堂中有供学习用的百余支德国造步枪,这是个非常有利的条件。

  再加之教师的鼓动,同学中秘密传阅《革命军》、《民报》、《昌言报》、《民呼日报》、《荡虏丛书》等革命报章杂志。部分学生革命思想比较坚决,算是一支精锐力量。另一方面,陆军学堂的前几期毕业生,已经有不少人参加了武昌起义。这对学员也有比较大的影响。

  按照筹划,这次起义成功的几率挺高,怎么就夭折了呢?

  原来问题出在告示上。大门上出现告示,这说明革命党人在这里呢。好心办了坏事,提醒了敌人。很快,陕甘总督长庚就派大批清军将陆军学堂团团包围,同时命令候补道、陆军学堂监督王新桢率人架起机枪,向学生点名训话,同时将学生的训练枪支收回,遣散学生。

  严希文获知清军行动的消息后,自杀而亡。酝酿中的起义就此夭折。

  四处响应,陇上男儿慷慨洒热血

  武昌起义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在全国各地的陇上志士大多参加了当地反清起义。如邓宝珊参加了伊利起义、柴若愚参加了滦州起义、郑瑞青在大连兵舰率部起义等等。

  柴若愚是兰州西固柴家台人,他的父亲柴朴是进士,先后在安徽凤阳、辽宁锦州等地为官。柴若愚自幼就跟随着父亲在外地读书,毕业于天津政法专科学校,是同盟会员,因慷慨资助革命,人称柴大官人。

  武昌起义后,活动在北方的革命党积极筹划起义响应南方的同志。此时,一个良好的时机摆在人们面前。驻扎在滦州的王金铭、施从云、冯玉祥等人,以山东同乡会的名义,开展革命活动。在同盟会北方总代表王葆真、武昌起义军政府的胡鄂公等的推动下,组建了施从云为司令,王金铭、张建功为正副大都督的军政府,刻制了“北方革命军政府大都督”和“总司令”印信。并制定详细计划。结果在敌人内外夹击下起义失败。王、施等多人就义于雷庄。这就是滦州起义。柴若愚跟随王、施二人参加了这次起义,此后一直为革命奔走,他在天津开了一家皮件厂,作为革命同志的联络点,将家中的钱财无私支援革命同仁,同仁们说他的行为堪比《水浒传》中的柴大官人。

  郑瑞青也积极响应武昌起义。郑瑞青是临洮人,原是奉天左路巡防统领李镜清的部下,后来被李镜清保送到奉天讲武堂学习。1911年七八月间,讲武堂的学生中盛传黄兴要在武昌起义的消息,还说凡是在清军中当官的只要带着队伍官升一级。学生人心不稳,为了安抚人心只好将学生提前分到各个部队,回到部队的郑瑞青等待时机而动。

  不久,陕西籍革命党人王锡庚来动员郑瑞青,他立即率领一连步兵携带枪械来到大连,被任命为镇海炮舰管带。11月26日,东北各地的革命组织、革命团体发动起义,柏文蔚、商震、方刚、刘乾等正式举蓝天蔚为临时关东大都督。郑瑞青随即响应率领军舰起义。

  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之种种原因,当年的亲历者只留下了只言片语,没有更详细的材料。尽管如此,我们也能从中看到当年志士们为民族复兴奔走呼号,乃至从容献身的身影。

  文/图 首席记者 王文元

  (资料图片由记者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