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兼施”提高甘肃新农村建设水平

23.11.2015  11:15
原标题:“软硬兼施”提高甘肃新农村建设水平

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未来五年将“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补齐农村发展这块短板。这对于近60%的人还居住在农村,城乡差距大,整体处于农村社会的甘肃省来说,既带来了发展机遇,又面临巨大挑战,也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在此背景下,加快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就显得更加重要,更加紧迫。因此,“十三五”期间甘肃省要抢抓机遇,“软硬兼施”,从“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两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一是要推动资本要素向农村配置,增强新农村“硬实力”。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金融质量与水平,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兴办农村各类社会事业。

二是加快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新农村“硬设施”。加强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目前,甘肃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包袱重,既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又严重影响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积极筹措资金,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增强农村的内生发展能力。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抓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积极发展农村沼气、秸秆发电、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完善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农村邮政、电信及宽带,逐步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另一方面,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和电网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解决部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和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强化城镇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三是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新农村“硬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是重中之重。“十三五”规划建议也明确提出,要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但是,如果说农村和农业发展是甘肃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的话,那么农村人居环境则是“短板中的短板”。因此,要完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规划,继续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计划,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和尾菜处理利用,整治白色污染,全面治理农药、化肥和生活垃圾等污染,美化村庄环境;加强对村镇工业“三废”排放的治理,逐步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实现农村从“脏乱差”到“白净美”的蜕变,让农村真正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四是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新农村“软设施”。长期以来,甘肃省农村基层公共服务缺失,尤其是教育、医疗卫生和保险行业缺口极大。因此,需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全面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率先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学杂费,优先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并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同时,加大对农村的知识投入力度,扩大农村地区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抓住国家教育经费向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倾斜的机遇,加快我省甘南和临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庆阳革命老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农村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能力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管理,建立临时救助制度,落实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支持建设多种农村养老服务和文体设施。让农村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共享发展成果。

五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强新农村“软实力”,创造幸福“软生活”。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晓政策、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科技文化知识培训、职业技能培养和文明理念培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科技文化素质、技能素质等综合素质。以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强化农民就业能力,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以农民的充分就业和农村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作者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