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轮驱动 兰州皋兰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纪实

11.03.2016  08:59

  原标题:突出精准 多轮驱动 远谋近施

  ——皋兰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纪实

  皋兰县委、县政府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始终坚持多轮驱动、远谋近施、统筹兼顾的方针,发展多元产业改穷业,完善基础设施换穷貌,建立长效机制拔穷根。几年来,通过产业扶贫、项目扶贫、智力扶贫、文化扶贫等多轮驱动,贫困发生率逐年大幅下降,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2011年,皋兰县被列入国家六盘山贫困片区特困县时,全县有贫困户12458户、贫困人口48200人,贫困发生率32%;到2015年底,累计脱贫12027户46909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84%,扶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劳务经济——脱贫致富的快捷通道

  干群同心事事红

  皋兰县坚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农村脱贫致富最快捷、最有效的产业之一。通过政府引导、搭建平台、技能培训等措施,不断加大就近输转和就地增收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全面覆盖摸底数。为切实摸清全县贫困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包村单位和各镇充分利用建档立卡、建立大数据平台等契机,按照“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要求,对全县各贫困村劳动力资源,从年龄、文化程度、技能需求和务工意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分类建立贫困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共录入4700多人务工需求信息,为精准输转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精准培训提技能。县委县政府强调:贫困人口掌握一项技能就是领了一把就业的“金钥匙”,要求职能部门积极对接县内各企业用工需求,组织开展一对一“量体裁衣”式培训,帮助务工人员从体能型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2015年,全县共组织贫困户青壮年劳动力技能培训4796人,贫困户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63人。通过技能培训,使3100多人走上就业岗位,其中贫困人口1000多人,既解决了企业技术用工难题,又解决了贫困群众增收难题,走出了一条“精准培训—精准输转—精准增收”的劳务产业发展路子。

  三是多方施策搭平台。坚持“务工不用去他乡,皋兰就是好地方”的劳务产业发展方向,抓住近几年建设“一区五园”引进项目多的有利时机,在招商引资项目洽谈和签订合同中,与投资客商明确约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当地劳动力。2015年,在全县签约引进的招商引资项目中,组织录用当地劳动力务工2100多人,其中贫困户1600多人,年人均创劳务收入1.3万元。在政府实施各类政策性项目中,也优先录用当地贫困群众,在2015年实施的100个政策性项目和137个进村项目中,录用周边村社劳动力3700多人,其中贫困人口2100多人。同时,精心打造北龙口物流园、黑石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就业基地。黑石园区兰鑫钢铁公司吸纳并长期使用黑石镇和平、红柳等周边贫困村劳动力400多人,其中贫困人口160多人。北龙口国际商贸物流城项目吸纳使用忠和镇忠和村、崖川村等周边贫困村劳动力700多人,其中贫困户280多人,实现了贫困群众就近输转、就地增收。

  四是拓宽渠道促就业。除在项目建设中吸纳带动就业外,在政府购买服务上也积极探索,促进贫困人口就业。按照小村1人、大村2人的标准,全县购买村级环境卫生护理员服务90多人,重点安排本村贫困人员,月均工资800元。购买护林服务120多人,全部为贫困人口,月工资达到1400元。同时,对属于政府职责范围的服务项目,尽可能地安排当地贫困人口就业。2015年,在“省门第一道”的忠和镇组织流转1800多亩土地进行绿化,雇用周边村社群众参与绿化200多人,其中贫困户50人,为贫困户支付劳务工资60多万元,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地提高了贫困群众收入。

   富民产业——稳定增收的坚定基石

  旱砂西瓜大丰收

  皋兰县坚持把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作为贫困村群众稳定脱贫的最基本保障,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为主抓方向,坚持走“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路子,全面加快贫困村脱贫致富步伐。2015年,全县特色产业受益贫困户达到3965户,占全县贫困户的90.8%,特色产业人均收入达到3950元。

  一是基地规模化,促进农业精准发展。结合贫困村群众的种植习惯和农民意愿,以打造兰州、白银和兰州新区“两市一区”都市农产品生产加工配送基地为目标,大力推进高原夏菜、兰州白兰瓜、旱砂西瓜、红砂洋芋、优质林果等5个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和黑石、九合、忠和、水阜、石洞、什川、西电园区等7个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2015年,新增标准化生产基地6000亩,带动全县特色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亩,培育主导产业村40个,覆盖全部贫困村。2014年以来,以县城北部黑石镇的贫困村红柳村为试点,按照每个大棚5800元的补助标准,全力打造绿色大棚韭黄示范基地。2015年,韭黄育苗80亩,定植1340亩,亩均收入超过2万元。同时,按照“建小区、抓大户、带小户”的畜牧业发展思路,新建华清奶牛等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2个,新增规模养殖户50户,带动贫困户发展养殖业800多户。

  二是经营产业化,促进农产品精准增收。大力支持贫困村发展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实践“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2015年,创建国家和省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并大力开展“农社对接”“农超对接”,全年共发展订单农业13万亩,有效解决了贫困户怕担风险、销售难的问题。在兰州市区精心组织开展了兰州白兰瓜、软儿梨等特色农产品展销推介会,特色农产品外销量达到23万吨,西甜瓜等农产品在兰州市场的份额占70%左右。针对部分贫困家庭因病、因残无劳动力的实际,积极探索发展“土地银行”,使贫困户撂荒土地向规模经营大户集中,亩出租费用300—400元,全年新增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面积5090亩,其中贫困户土地1300多亩,增加了贫困户财产性收入。

  三是保障多元化,促进群众收入精准提升。以保障服务产业发展为核心,突出强化资金投入、科技支农、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等要素支撑作用,全面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在资金上全力支持,县财政每年为每个行政村列支10万元帮助特色产业发展。全面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选聘54名农民技术员建立起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大力推广“双杆四膜”等先进实用技术,设施农业每亩新增收入5000元左右,旱砂西瓜套种花生每亩新增收入1200元以上,有效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效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强化科技信息服务,先后建成6个“12316”综合信息服务点,为农民在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科技信息服务,有效解决群众不会种、不会卖的难题。